在山区峡谷间,跨度340米的独塔斜拉桥宛如钢铁巨人横跨江河。但你知道吗?这类桥梁常因“左右不对称”陷入地震风险——主跨钢主梁轻盈灵活,边跨混凝土梁却重如泰山(质量比5.28:1),塔墩刚度差异达30倍,地震时就像“瘸腿巨人”左右摇摆。近日,同济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倒S形”阻尼器和智能参数优化,让桥梁横向减震效果提升31.5%,为山区桥梁装上“抗震铠甲”。
山区桥梁的“先天缺陷”
独塔斜拉桥是跨越深谷的首选桥型,但“不对称”是其与生俱来的难题。以主跨340米的金沙江大桥为例:
- 质量失衡:边跨混凝土梁段重达万吨,是钢主梁段的5.28倍,相当于给桥梁一侧绑上5辆坦克;
- 刚度悬殊:桥塔高度是辅助墩的30倍,横向刚度更是相差30.55倍,就像“壮汉”带着“孩童”跑步,地震时受力极不均匀。
传统固定支座系统下,桥梁地震响应被多阶振型“撕扯”——3阶、8阶、10阶振型同时发力,模态参与质量比高达85%,导致塔底剪力达14.4万吨,而辅助墩仅8223吨,差异堪比大象与绵羊。
“倒S形”阻尼器:让桥梁学会“太极卸力”
团队从太极“以柔克刚”中获得灵感,研发出特殊的“倒S形”阻尼器。这种阻尼器的“受力变形曲线”像个倾斜的“S”,能根据震动幅度智能调节刚度:
- 小震时“软缓冲”:地震初期,阻尼器刚度较小,像海绵般吸收震动能量,避免硬碰硬冲击;
- 大震时“硬支撑”:当桥梁摇摆幅度超过0.3米,刚度自动提升,防止过度晃动。
对比实验显示,这种设计比传统平行四边形阻尼器能量耗散率提升54%,塔墩基底剪力差异缩小至7%以内。“就像给桥梁装了‘智能减震器’,既能化解冲击,又不会‘矫枉过正’。”研究团队解释。
6次迭代算出“黄金参数”
阻尼器虽好,参数设置是关键。团队开发“影响矩阵法”,像给桥梁做“CT扫描”:
- 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输入20条地震波(含汶川、玉树地震记录);
- 以阻尼器最大允许位移0.5米为约束,通过6次迭代计算,让屈服力与桥墩剪力完美匹配——主塔阻尼器屈服力设为支座剪力的15%(约2.1万吨),辅助墩降至5%(约411吨)。
优化后,桥梁横向振型从“杂乱多阶”简化为“2阶主导”,模态参与质量比集中,墩顶位移标准差降低30%,塔底剪力从14.4万吨降至9.8万吨,降幅达31.5%。
地形“定制”:陡坡缓坡方案不同
研究还发现,地形对减震效果影响巨大。在陡坡地形(边跨墩刚度比0.1),需全桥布置阻尼器;缓坡地形(刚度比>0.6)可取消辅助墩阻尼器,成本降低12%-18%。软土地基(特征周期0.9秒)需增大阻尼器屈服力25%,硬土地基(0.2秒)可减小15%。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金沙江大桥等3座山区桥梁。团队计划下一步将形状记忆合金融入阻尼器,实现“自修复”功能。论文通讯作者关忠国教授表示:“未来山区桥梁不仅要‘跨得远’,更要‘站得稳’,让每一座桥都成为真正的‘安全生命线’。”
来源: FrontCIVlL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