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药材别名:左拧根,麻花艽,西秦艽,小秦艽,萝卜艽,是一味传统中药材。《中国药典》收载其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麻花艽原植物

粗茎秦艽原植物

达乌里秦艽原植物
结合基原考证情况,秦艽药材道地品种及产区在南北朝时期以四川北部、青海和甘肃所产麻花秦艽、秦艽为最佳,唐代初期以陕甘交界六盘山一带所产秦艽为主流,北宋时期,逐渐形成以管花秦艽为主的甘肃临夏祁连山一带和以秦艽为主的陕西东部2个新产区,明清时期,随着人口增加,药材需求量也有了新要求,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湖北、四川、云南均有秦艽药材产出,但就其品质仍以西北为道地产区。
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功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秦艽药材一般按性状分为麻花艽、秦艽(萝卜艽)、小秦艽3种规格。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麻花艽药材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秦艽药材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细长圆柱形,主根通常单一,或中、下部常数个分枝。长 6~20 cm,直径 0.2~1 cm。表面棕黄色、棕褐色,除去栓皮后呈浅黄色或黄白色,有纵向或扭曲沟纹,顶端有淡黄白色的叶柄残基。质轻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苦、涩。

小秦艽药材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秦艽药材的4个来源物种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小秦艽,均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未经政府部门授权严禁采挖野生资源。
来源: 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