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烟囱排出的CO₂和车间流出的工业废水,这对“污染双煞”竟能变身“黄金搭档”?近日,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一项创新技术——利用工业废水吸收CO₂,既能降低碳排放,又能净化污水,还能生产碳酸钙、生物柴油等副产品。这项研究为我国“双碳”目标与工业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尤其适用于中小型工厂的分散污染处理。
三种废水各显神通,CO₂吸收率最高超70%
工业废水种类繁多,但研究发现,其中三类“潜力选手”最擅长“捕捉”CO₂:
碱性废水如同“天然中和剂”,pH值通常高于11,能与CO₂发生酸碱反应。例如,啤酒厂废水经CO₂处理后,pH值可从11.4降至5.6,达到排放标准,同时CO₂吸收率超70%。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晶体(市场价格约370美元/吨)可直接用于纺织工业,实现“变废为宝”。
含钙废水则像“矿物沉淀器”。钢铁厂、水泥厂废水中的钙离子(Ca²⁺)与CO₂结合,会生成碳酸钙(CaCO₃)沉淀。实验数据显示,每升蒸馏废液可固定638 mg CO₂,生成的碳酸钙空心微球纯度达99%,可用作环保建材或重金属吸附剂。
微生物废水堪称“生物转化器”。微藻在废水中生长时,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₂,同时降解氮、磷等污染物。研究表明,1公斤微藻干生物质可吸收1.9公斤CO₂,而培养微藻的废水经处理后,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61.9%,还能生产纯度99.3%的生物柴油。
从“敌人”到“盟友”:废水“吃碳”的科学密码
为什么废水能成为CO₂的“克星”?研究揭示了三大关键机制:碱性废水中的氢氧根离子(OH⁻)与CO₂反应生成碳酸根(CO₃²⁻),如同“化学剪刀”剪断碳氧键;含钙废水中的Ca²⁺与CO₃²⁻结合形成沉淀,就像“捕碳网”锁住CO₂;微藻则通过叶绿素将CO₂转化为有机物,堪称“微型生物工厂”。
论文中提到一项有趣的技术优化:纳米气泡能让CO₂与废水的接触面积增加2倍,而“水限制纳米孔”(孔径<0.7 nm)技术可将短链污染物吸附容量提升15倍。这些技术如同给废水装上“超级引擎”,让CO₂吸收效率再上台阶。
环保与经济双赢:年利润可达9.4万美元
这项技术不仅解决环境问题,还藏着“经济账”。以处理10吨/天工业废水的设施为例,总投资约79万美元,日运营成本1395美元,但通过销售碳酸钙、生物柴油等副产品,年利润可达9.4万美元,投资回收期约8.4年。在孟加拉国纺织厂的应用案例中,废水经处理后砷浓度从超标降至安全值,同时每年减少52%的CO₂排放,惠及3500万居民。
研究团队建议,在工业欠发达地区建立“小型低碳工业园区”,整合多家工厂的废水和CO₂排放。例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将炼油厂废水输送至电厂,既减少取水又降低碳排放,这种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挑战与未来:让“污水吃碳”更高效
尽管前景广阔,技术仍面临“成长的烦恼”:CO₂吸收效率受废水性质影响大,短链污染物去除率不足30%;分散污染的收集和运输成本高;微生物在高毒废水中难以存活。对此,研究团队提出对策:开发AI驱动的反应器优化反应参数,利用太阳能降低能耗,培育耐毒微藻菌株。
“未来,我们希望让每升废水都成为‘碳捕手’,让工业污染变成资源宝库。”论文通讯作者程芳琴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为全球碳中和提供了新思路——原来治理污染,有时只需要让“问题”与“问题”相遇,就能碰撞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来源: FESE Messag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