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跃初
“以前村里养猪,谁家不是提着泔水桶去食堂、饭馆收剩菜剩饭?现在怎么拉泔水喂猪还会被罚款?”近日,云南罗平县一名女子用三轮车收运10余桶厨余垃圾喂猪被行政处罚的消息,引发了不少人的疑惑,甚至有传言称“禁止泔水喂猪是资本为了推销饲料设下的圈套”。事实果真如此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政策法规、安全隐患和资源利用等多个维度,揭开泔水禁喂生猪的真相。
首先要明确的是,禁止泔水喂猪的核心动因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而非所谓的“资本操纵”。这一规定的出台,与一场席卷全球的疫病密切相关——非洲猪瘟。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导致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影响了市场稳定和民生保障。国际防控实践早已证明,餐厨剩余物(泔水)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因为泔水中可能含有携带病毒的肉类残渣,一旦被生猪食用,病毒会快速扩散。正是基于这一严峻现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紧急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禁止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从法律层面看,这一禁令有着坚实的法治支撑。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泔水喂猪;《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更是明确要求,“产生、收集厨余垃圾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厨余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罗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对涉事女子的处罚,正是依据这些法律法规作出的。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胡磊律师解释,即便养猪是“自用”,若存栏量超出家庭消费需求或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仍可能被认定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农村用泔水喂猪几十年都没事”。但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方式早已暗藏巨大风险。随着餐饮业的发展,泔水成分日益复杂,除了食物残渣,还可能含有变质食材、废弃药品、清洁剂残留等有害物质。罗平县知情人士就直言:“泔水本来就是垃圾,病菌比较多,人类食用这类猪肉以后,可能会引发其他的一些病变。”数据显示,未经处理的泔水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检出率高达90%以上,还可能含有重金属、寄生虫卵等,生猪食用后不仅容易发病死亡,其产品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形成“病从口入”的恶性循环。
那么,被禁止喂猪的泔水,如今都去了哪里?答案是:通过科学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而这正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途径。以学校食堂为例,目前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泔水处理体系,涵盖多种先进技术路径,让昔日的“废物”焕发新价值。
在规模较小的学校,小型处理站点成为首选。通过专门设备可自动完成破碎、挤压脱水和油水分离,处理后的残渣减量率可达70%,几乎不含水分,极大方便了后续运输和处置。对于大型食堂,机械破碎与油水分离技术则能有效减少垃圾体积,降低清运成本,同时回收可用油脂。而中小型食堂更适合采用就地生物降解技术,利用微生物菌种24小时内可降解90%以上的有机垃圾,剩余残渣还能作为有机肥用于校园绿化,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且无二次污染。
在大型餐饮集中区,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备受青睐。在密闭环境中,微生物分解泔水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可直接用于发电或供热,实现能源回收。有数据显示,每吨餐厨垃圾通过厌氧发酵可产生约100立方米沼气,相当于节约80公斤标准煤。对于有场地条件的学校,高温好氧堆肥是成本较低的选择,通过高温发酵将泔水转化为有机肥料,既能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又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智能处理设备的应用则让泔水处理更高效便捷。如金球GBKW系列设备,集成了破碎、脱水、杀菌等多项功能,自动化程度高,处理过程符合环保标准,已在多地学校投入使用。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有一个硬性指标:油脂回收率必须≥95%,污水需达标排放。同时,学校需配备带盖分类垃圾桶,将泔水倒入专用泔水桶,废弃油脂存放于专用容器,并安装油水分离器或泔水隔离池。此外,还要与具备资质的收运单位签订合同,确保运输过程密闭化,并建立台账制度,详细记录垃圾种类、数量和去向,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
从全国范围来看,餐厨垃圾处理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餐厨垃圾处理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同比增长13.1%,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至208.9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已超过6.8万吨,较2023年提升约11.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已基本实现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东部沿海地区作为餐厨垃圾产生量最大的区域,占全国总量的近40%。在政策推动下,到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日处理能力目标达到10万吨,大中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60%以上。
这些数据背后,是我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而非资本的“垄断操纵”。目前,参与餐厨垃圾处理的企业既有北控水务、首创环境等上市公司,也有众多地方性环保企业,市场竞争充分。2024年,全国在餐厨垃圾处理领域的新增投资额达到47.8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拨款占比约58.6%,社会资本投入占比为41.4%,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着行业发展。这些处理项目不仅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还能通过沼气发电、碳减排交易等方式获得合理收益,平均投资回收期约为6至8年,内部收益率通常在8%至12%之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再回到“资本推销饲料”的传言,其实毫无事实依据。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主要源于规模化养殖的需求和养殖技术的进步。随着人们对猪肉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成为主流,配合饲料因营养均衡、安全可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泔水饲喂模式。禁止泔水喂猪,本质上是养殖行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与资本逐利无关。相反,若允许泔水喂猪,一旦引发疫病传播,不仅会让养殖户蒙受巨大损失,还会导致市场供应短缺,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如今,在罗平县,主城区的厨余垃圾已实现统一回收处置,当地有公司免费上门回收,每天超过10吨的厨余垃圾被运至曲靖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杜绝了泔水喂猪的风险。这一案例正是我国餐厨垃圾规范化处理的一个缩影,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总而言之,禁止泔水喂猪是基于公共卫生安全的科学决策,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有效阻断了疫病传播路径,保障了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还推动了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些将其与“资本推销饲料”挂钩的传言,显然是对政策的误解。随着垃圾分类制度的全面落地和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昔日的“泔水”将在更科学的管理和利用中,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这背后,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