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且上进的医务工作者,我常年教育患者“谨防烫伤”,直到昨天下午我撕下暖宝宝的瞬间——好家伙,背上腰上赫然出现了几块形状规整的红斑,其中还有几颗闪亮的水泡,仿佛在说:惊不惊喜?您预订的低温慢煮八小时人体刺身已完工!
事情要从昨天早上说起。当寒潮袭击城市,我祭出了冬季三件套:秋裤、围巾、以及号称“随身温泉”的暖宝宝。本着“面积越大越暖和”的朴素物理学思想,我豪迈的在腰部、腹部、后背分别贴上最大尺寸暖宝宝,毕竟重要脏器得重点保护不是?当时的我宛如穿上隐形铠甲,在寒风萧萧的天气里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
正在感叹“科技改变生活”的我,傍晚更衣时却发现被三片暖宝宝“暗算”了,原本应该白皙(并不)的皮肤,此刻泛着喜庆的红色,上面还赫然点缀着几个亮晶晶的水泡,伴随而来的刺痛感让我瞬间清醒——原来暖宝宝这玩意儿,表面上温温吞吞,背地里却在搞“温水煮青蛙”的阴谋!
我当场展开病情分析,没错,我被低温烫伤了!
1.低温烫伤原理:当44℃以上物体持续接触皮肤4小时,完美复制“文火炖肉”流程;
2.本人今日数据:暖宝宝中心温度超50℃+持续8小时≈把自己当五花肉煨了;
3.临床成果:表皮完整但真皮层已阵亡,水泡里那汪清亮液体是我的尊严在流泪。
什么是“低温烫伤”?——一场温柔的“酷刑”
你们以为烫伤必须是碰到火、开水那种“轰轰烈烈”的吗?Too young,too simple!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这些“暖男”设备,玩的就是“温柔一刀”。它们通常维持在40-50℃,这个温度摸起来很舒服,绝不至于让你瞬间弹开。
但正因如此,它才可怕!当你长时间(比如,像我一样傻乎乎地贴8小时)接触它时,皮肤和局部组织就像慢炖锅里的五花肉,在不知不觉中,蛋白质慢慢变性,细胞悄悄被“烤”熟。等你的神经感觉不对劲时,往往为时已晚——深层组织已经受损了。
所以,表面看可能只是红了一块,或者起个小水泡,但底下可能已经……嗯,熟了。这就是为什么低温烫伤往往比急性烫伤更深、更难愈合。
更讽刺的是,上周我刚给门诊大妈科普“电热毯不能开整夜”,今天自己就栽在暖宝宝上。果然医者难自医,尤其治不了“我觉得不烫就没事”的侥幸心理。
现在顶着五个水泡给各位敲黑板:
1.暖宝宝不是膏药,请勿与皮肤公然“私奔”超4小时,隔着衣物贴,并且勤换位置,别让任何一个部位被“持久宠爱”。
2.睡觉时是“高危时段”:人的感觉在睡眠时会变迟钝,暖宝宝、热水袋这些,最好在睡前暖被窝,进被窝时就请它们出去,别搂着睡一整晚。
3.特殊人群要格外小心: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感觉迟钝的人,你们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使用这些取暖设备时,务必加倍小心,最好有家人提醒。
4.万一中招了怎么办?记住“冲脱泡盖送”五字真言(但别学我淡定拍照发朋友圈):
①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冷敷,为受伤的皮肤“降降温,压压惊”。
②管住手,千万别手贱去撕破水泡!那是身体自然的保护层,破了容易感染。
③如果水泡很大,或者创面发白、变黑,感觉疼痛剧烈,别犹豫,麻溜地来看医生!
最后奉上血泪总结:取暖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使用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经历过“温泉蛋事件”后,我深刻领悟到——有些温暖,隔着秋衣才能细水长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脑疾病重症医学科 周高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周高雅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