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连接科研高地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高校星火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城乡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深耕科普领域多年,始终秉持“精准化科普、趣味化启智”的理念,针对不同年龄段公众的认知特点与接受习惯,构建了一套层次分明、内容生动、体验感强的科普工作体系,有效地将高深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乐于参与的科普盛宴,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科普内容与形式设计上,实验室打破了“一锅烩”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与精准化匹配。针对幼儿及小学低年级群体(3-10岁),实验室聚焦“感知与兴趣培养”,设计了一系列“眼见为实”的直观体验项目。例如,“神奇的水世界”互动展项,通过彩色透明管道与水泵展示水的流动和压力,辅以“污水变清”简易实验,让孩子们亲眼目睹浑浊的污水经过过滤、沉淀等简单步骤后变得清澈,在互动中建立了“保护水资源”的初步认知。讲解语言则采用“故事化”表达,将水分子比作“小水滴宝宝”,将污水处理过程描述为“小水滴的净化之旅”,极大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


针对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群体(11-15岁),实验室侧重“认知与动手能力提升”,推出了难度适中的“小科学家”系列实验课程。如“水质pH值检测”实验,让学生亲手使用pH试纸和简易检测仪,测试自来水、矿泉水、肥皂水等不同水样的酸碱度,并记录数据、分析差异;“简易净水器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活性炭、石英砂、棉花等常见材料,自主搭建净水器并测试净化效果。此阶段的讲解语言转为“启发式”,多用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水样的pH值不同?”“活性炭在净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针对高中及以上青少年与成人群体(16岁以上),实验室则致力于“深度理解与责任传递”,科普内容更具专业性与系统性。通过“走进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公众可近距离观察大型水质分析仪器的运作,聆听科研人员关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黑臭水体治理原理”等主题的科普讲座。讲解语言采用“专业化与通俗化结合”的方式,既保留核心科学术语,又通过“生活类比”(如将水体自净能力比作“人体的免疫力”)帮助公众理解,推动科学知识向社会责任感转化。


通过这种“年龄分层、内容分级、语言分类”的创新科普模式,实验室不仅让不同年龄段的公众都能“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更成功将实验室的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普优势。近年来,实验室累计接待参观体验者超万人,开展科普讲座与实验课程百余场,有效提升了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为高校星火馆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精准化科普”实践经验。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