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吃的米饭、馒头,可能来自一片“更聪明”的农田——这里化肥用得比20年前少了,产量却涨了不少。传统农业总说“多施肥才能多打粮”,但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在2000到2022年间,总产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化肥使用量却在下降,氮肥利用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这是怎么做到的?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 Agr. Sci. Eng.》发表综述研究,系统梳理了粮食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创新成果,用一系列“给农田减负、给产量加码”的技术,破解了“高产必高耗”的难题。

产量与化肥的“反向赛跑”:22年数据揭示绿色转型

“过去种地像‘填鸭式’喂饭,现在更像‘精准营养餐’。”研究人员这样形容我国农业的变化。论文数据显示(如图1、图4),2000到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持续增长,单产(每亩产量)提升显著,而化肥总用量却呈下降趋势,养分投入结构也更合理——2022年氮、磷、钾配比更接近作物需求,不像2000年时氮肥“一家独大”(图5)。更关键的是,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收的氮占总施氮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足30%提升到2022年的49%(图6),意味着近一半的氮肥被作物“吃”进了肚子,而不是浪费在土壤和水里。

这组“反向数据”背后,是我国农业从“高投入换高产”向“绿色增效”的转型。2000年前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化肥施用量一度快速增长,带来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而现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少肥多产”——就像给农田装上了“智能节流阀”,养分浪费少了,产量反而稳了。

给作物“定制营养”的技术密码:从根区到土壤的“协同调理”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研究提到,核心技术可以概括为“给农田做全身调理”,从土壤到作物、从根区到群体,全方位提升效率。

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是“总调度师”,就像给农田做“体检”——先测土壤肥力、看作物品种特性、结合气候条件,再制定种植方案。比如水稻田采用“品种搭配+密度调控+水分管理”组合措施,在江苏试验田实现亩产提升10%的同时,化肥用量减少15%,“让每块地都发挥最大潜力”。

根区养分调控技术则像给作物根系装“智能营养泵”。通过土壤改良剂或控释肥,让养分在作物根系周围“缓慢释放”,避免传统施肥“一阵多一阵少”的问题。小麦田应用这项技术后,根系吸收养分的效率提高,氮肥损失减少,“就像给作物根系建了个‘养分银行’,需要时随时取”。

还有土壤改良技术,给“生病”的土壤“治病”。比如针对南方酸性红壤,施用石灰调节酸碱度,搭配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让土壤从“板结的硬块”变成“疏松的海绵”,既能保水保肥,又能减少养分流失。

从实验室到田间:技术落地如何“接地气”?

这些技术听起来专业,落地时却很“接地气”。研究提到,高产作物群体构建技术就是典型例子——通过调整播种密度、株行距,让田间作物“通风透光”,既减少病虫害,又提高光能利用率。比如玉米“宽窄行种植”,宽行通风、窄行保墒,亩产比传统均匀种植提高8%,还能减少农药使用,“让作物‘住’得更舒服,长得更健壮”。

不过,绿色技术推广仍面临“最后一公里”挑战:小农户地块分散,如何适配规模化技术?气候变化带来的旱涝灾害,如何影响技术效果?研究团队建议,未来需加强“技术简化”和“区域适配”,比如开发“傻瓜式”施肥建议卡,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如东北黑土、华北潮土)定制技术包,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绿色农业的“未来考卷”:挑战与策略

尽管成效显著,我国粮食绿色生产仍需面对新形势。比如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如何让技术更“抗折腾”?化肥减量后,如何通过生物固氮、秸秆还田等替代技术补充养分?研究指出,下一步需聚焦“资源高效+生态友好+气候韧性”协同,比如将根际养分调控技术与耐旱品种结合,让作物“既省肥又抗旱”;同时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让实验室的创新更快变成农民手中的“增产工具”。

从“多施肥多打粮”到“少肥照样高产”,我国农业正在用绿色技术重新定义“丰收”。或许未来,你吃到的每一粒粮食,背后都藏着“给土地减负、给地球减压”的智慧——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中国饭碗”。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