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观鸟界又传佳音——小滨鹬(学名:Calidris minuta),经学会老师共同确认,今正式纳入泉州鸟类名录,至此,泉州记录鸟类种类更新为408种!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泉州滨鹬类鸟类名录的空白,更再次印证了泉州石狮湿地等区域在候鸟迁徙季的重要生态地位。

01.发现经过




近期,泉州市观鸟学会工作人员在梳理泉州滨鹬类鸟类名录过程中发现,作为滨鹬家族中颇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小滨鹬此前竟未出现在泉州的鸟类记录中。而就在今年8月,泉州市观鸟学会的Moya老师在石狮湿地的稻田区域开展观测时,意外捕捉到了它的身影——彼时正值8月早稻收割后,这片稻田成为了多种鸻鹬秋季迁徙的“临时驿站”,小滨鹬正混群在红颈滨鹬等鸻鹬群体中,与同伴们一同在稻田里觅食、停歇,为接下来的迁徙旅程补充能量。


“早稻收割后的稻田,积水与散落的稻谷为鸻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栖息环境,是观测秋迁鸻鹬的绝佳地点。”Moya老师回忆道,“小滨鹬体型较小,混在群里不易被察觉,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出来,能成功记录到它,也算是一次‘惊喜收获’。”


02.物种小档案

1.外形特征

小滨鹬体长约12-14厘米,体重17-44克,翼展28-31厘米,是滨鹬类中体型较小的种类。其显著特征包括细长的黑腿和尖端细腻的喙。繁殖期的成鸟头部、颈部两侧和上体常带有鲜艳的锈橙色,尤其在夏季中期到晚期最为明亮。非繁殖期的成鸟较为朴素,上体淡灰褐色,点缀深色斑点,边缘浅色;头顶灰色,有深色条纹;眼纹和颈部两侧暗淡灰色;脸和下体白色。亚成鸟上体有整齐的花纹,背部通常有细白色条纹。

2.生活习性

小滨鹬常栖息于沼泽、稻田、河口滩涂等湿地环境,尤其偏爱浅水区和泥泞地带。主要以水生昆虫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植物种子等为食,觅食时会不断在浅水中行走,用尖细的喙快速啄取食物,动作敏捷轻快。

3.迁徙习性

作为典型的迁徙性鸟类,小滨鹬每年春季从南方越冬地向北迁徙至北极苔原等繁殖地,秋季则南下返回温暖区域。泉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成为它秋季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点之一。


泉州滨鹬类鸟类名录(部分整理)

随着小滨鹬的加入,泉州滨鹬类鸟类家族愈发壮大。以下为泉州已记录的部分滨鹬类鸟类,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 “候鸟家族的重要类群”:

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常见于泉州各湿地,颈部在繁殖期会呈现鲜艳的红褐色,是鸻鹬群中的“颜值担当”之一,此次小滨鹬便是混群在它所在的群体中被发现。

斑胸滨鹬(Calidris melanotos):此前刚成为泉州第407种记录鸟类,胸部密集的深色条纹是其显著特征,迁徙途中常出现在滩涂与沼泽区域。

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体型中等,繁殖期腹部呈黑色,冬季腹部颜色变浅,在泉州的河口滩涂、湿地等区域较为常见,是迁徙季的“常客”。

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一张向下弯曲的喙,便于在泥滩中挖掘食物,秋季迁徙时也会现身泉州湿地。

此外还有红腹滨鹬、青脚滨鹬、黄胸滨鹬、长趾滨鹬、三趾滨鹬、尖尾滨鹬、大滨鹬、流苏鹬、勺嘴鹬、阔嘴鹬等。

目前,中国记录的鸻形目鹬科滨鹬类鸟类共20种,泉州已记录15种,占比达75%。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泉州在全国滨鹬分布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印证了泉州滨海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黄金驿站”的价值。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石狮湿地及惠安、晋江、南安等地,拥有滩涂、河口、稻田等多样生境,为滨鹬等水鸟提供充足食物与安全停歇地。

近年来,泉州通过退塘还湿、栖息地修复、生态补水和人为干扰管控等措施,湿地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珍稀候鸟在此停歇、越冬,吸引了国内外的观鸟者与科研人员。公众保护热情不断高涨,推动观鸟社群壮大与科普教育深入,形成了“生态保护 — 公众参与 — 科研监测”的良性循环。


小滨鹬的发现,并非偶然。每年8月早稻收割后,石狮湿地的稻田会形成独特的“人工湿地”环境——残留的稻谷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积水区域则满足了鸻鹬等水鸟的栖息需求,吸引了大量秋迁鸻鹬在此停留。

每一次新鸟类的发现,都是泉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每一份对鸟类的守护,都是对自然的温柔回馈。期待未来,有更多候鸟选择在泉州停歇、繁衍,也期待更多观鸟爱好者与环保人士加入,共同守护这片充满生机的“候鸟家园”!

来源: 泉州市观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