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餐桌上的米饭、面条,可能来自一片“疲惫”的土地——长期过量施肥让土壤板结,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超采,农药残留威胁生态……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传统“高投入换高产”的模式,正让土地“喘不过气”。如何让土地“减负”还能多打粮?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 Agr. Sci. Eng.》发表综述研究,系统梳理了粮食作物绿色增效技术的创新成果,提出“12345”新一代农业研究范式,为农业生产装上“绿色引擎”。

土地的“亚健康”:高产背后的资源“透支”

“就像人长期熬夜会免疫力下降,土地长期‘超负荷工作’也会‘生病’。”研究人员打了个比方。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粮食安全成绩亮眼,但代价不容忽视:每亩耕地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理想值应在2%以上),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形成的“漏斗区”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更棘手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旱涝灾害频发,让本就紧张的水资源“雪上加霜”。

这种“资源透支”的生产模式,正在逼近极限。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1.36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要保障未来粮食需求,单纯靠“多施肥、多灌水”显然行不通,必须让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给土地“松绑减负”。

给农业装上“智能操作系统”:“12345”范式破解协同难题

面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新一代农业研究范式——“12345”科学范式(如图2)。如果把传统农业比作“单线程操作”,只盯着产量一个目标,那这个新范式就是农业的“智能操作系统”:以“绿色增效”为核心目标,左手抓“资源高效利用”,右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从品种、环境、管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通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模式构建、区域应用四层创新,再配上政策、科技、人才等五大保障。

举个例子,过去农民施肥“凭经验”,可能苗期氮肥施多了,后期钾肥又不够;而新范式下,通过“品种改良+精准施肥”协同,先培育耐低氮品种,再根据土壤检测和作物需求模型,像“给作物定制营养餐”一样精准供肥(如图3技术原理)。这种“多线程协同”,既保证产量,又减少浪费,就像给农业生产装上了“节能模式”。

绿色技术“组合拳”:让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不浪费

绿色增效技术到底如何让农业“轻装上阵”?研究中提到的技术组合,藏着不少“巧思”。比如“土壤-作物系统养分调控技术”,通过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让土壤有机质像“海绵”一样锁住养分,减少流失。在河南小麦产区的试验中,这种技术让化肥用量减少12%,亩产反而提高5%,就像“给土地喂了‘益生菌’,消化吸收更好了”。

再看“智能节水灌溉技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蒸腾,像“给庄稼装了‘智能花洒’”——土壤不旱不浇水,作物需要时精准滴灌。在西北干旱区,这项技术让玉米灌溉水利用率从50%提升到75%,每亩节水150立方米,相当于1000多人一天的用水量。还有“生态调控技术”,通过田埂种豆、轮作休耕,让土地“休养生息”,病虫害减少了,农药用量自然降下来,就像“给农田建了‘生态缓冲带’”。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些地方已经尝到“绿色甜头”

这些技术可不是“纸上谈兵”,在全国多个区域的应用中,土地正悄悄“焕发生机”。在东北黑土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秸秆全量还田”模式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个百分点,黑土层厚度增加2厘米,就像“给土地盖了层‘保温被’”;在南方丘陵区,“稻鱼共生”绿色模式让水稻亩产稳定,化肥农药减量20%,还能额外收获水产品,农民每亩增收500元;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效技术”通过品种优化、精准水肥和机械化管理,周年亩产突破1500公斤,化肥用量却减少18%。

让绿色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迈过哪些坎?

“技术再好,农民用不上也白搭。”研究团队坦言,绿色增效技术推广还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小农户地块分散,难以规模化应用智能设备;部分技术成本偏高,农民“不敢试”;不同区域土壤、气候差异大,技术需要“量身定制”。

为此,团队建议,未来需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动:比如开发“傻瓜式”农事APP,农民拍照上传作物长势,就能收到施肥浇水建议;政府出台补贴政策,降低农民购买智能设备的成本;建立区域技术适配中心,针对盐碱地、坡耕地等特殊地块,定制“土办法+高科技”的解决方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绿色增效技术正是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可持续的关键。或许未来,当你看到田野里的智能灌溉喷头、土壤传感器时,会知道那不仅是在种庄稼,更是在守护每一寸土地的“生命力”。让土地“减负”,让粮食增产,这场农业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