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藏着一个“甜蜜的负担”:为了增产,传统农业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让土地“疲惫不堪”,还可能造成面源污染。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让农业生产更“绿色”?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 Agr. Sci. Eng.》发表综述研究,系统总结了粮食作物生产绿色增效技术的创新成果,提出新一代农业研究范式,为破解“高产与环保”的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
民以食为天,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消费升级,粮食需求持续增长,而传统生产模式却面临“两难”:一方面,要保证“米袋子”充足,离不开水肥投入;另一方面,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就像“给作物喂太多营养品,反而伤了脾胃”。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虽已提升至4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每公顷耕地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这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面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新一代农业研究范式——“12345”科学范式(如图2所示)。简单说,这就像给农业生产装上了“智能协同系统”:“1”个核心目标(绿色增效),“2”大支撑(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3”维协同(品种改良、环境调控、管理优化),“4”层创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模式构建、区域应用),“5”大保障(政策、科技、人才、资金、市场)。打个比方,传统农业像“盲人摸象”,单一环节改良;而新范式则像“全科医生”,从品种、土壤、气候到管理,全方位协同发力。
那么,这些绿色增效技术具体怎么让农业“既高产又环保”?研究中提到的关键技术,其实就藏在“给作物定制营养餐”“给土地装智能水表”这样的细节里。比如精准养分管理技术,通过土壤检测和作物需求模型,计算出每个生长阶段需要的氮磷钾,就像“给玉米‘开处方’,苗期补氮、灌浆期补钾,不多不少刚刚好”,避免化肥浪费。再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像“给小麦‘装智能水龙头’,土壤干了自动滴灌,下雨了就关闭”,水资源利用率能提高20%以上。还有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通过间作套种(如玉米和大豆间作),让作物“互相帮忙”——大豆固氮养地,玉米提供荫蔽,减少病虫害,农药用量自然降下来。
这些技术可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在区域尺度的应用中已显成效。研究提到,在华北平原推广“小麦-玉米轮作绿色增效模式”后,通过秸秆还田、精准施肥和节水灌溉的组合应用,在保证亩产稳定的同时,化肥用量减少15%,地下水开采量降低2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控肥、控苗、控病虫)让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甲烷排放减少30%。这些变化,不仅让土地“喘了口气”,也让农民每亩地节省投入上百元。
当然,绿色增效技术的推广仍面临“最后一公里”挑战:小农户如何低成本获取精准农业设备?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大,技术如何“因地制宜”?研究团队建议,未来需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比如开发手机端“农事助手”APP,让农民一键获取施肥建议;同时建立区域技术适配中心,针对东北黑土地、南方红壤等不同土壤类型,定制绿色技术方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绿色增效技术正是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可持续的关键。或许未来,我们吃到的每一粒米、每一颗麦,背后都藏着这样一套“绿色密码”——既装满粮仓,又守护青山。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