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这位科学巨匠不仅以“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等贡献改写了物理学史,更以融汇中西的智慧与深厚的家国情怀,树立了科学家的精神标杆。
杨振宁肖像。图源: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科学精神:在坚守与变通之间的智慧抉择
杨振宁的治学之道,体现在他对科研方法的深刻洞见上。“在科学前沿做研究一般要经历很痛苦和很快乐两段时间,”他在2013年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如此分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困苦时要有两个精神同时存在,一个是不放弃,要坚持下去;另一个是觉得做不下去得换个方向。”这番论述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核心辩证法——执着与变通的统一。
20世纪80年代的杨振宁。图源:新华社
这种智慧源于他对中西科研方法的融会贯通。杨振宁曾精辟地指出:“中国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对物理的了解是从现象出发,倒过来的,物理定理是从现象归纳出来的,是归纳法。”他的伟大成就,某种程度上正是将这两种方法论优势创造性结合的产物。
从他在芝加哥大学时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探索核力对称性”思考,到后来在机场登机牌背面演算规范场论的推导细节,杨振宁的科研生涯始终贯穿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恰恰是最有效率的科研路径——因为它直指问题的本质,避免了华而不实的捷径诱惑。
科学家精神: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杨振宁曾深情地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这句话道出了他科学成就背后的精神动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197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此次会见的报道。图源:中国科协之声
2004年9月13日,8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为100多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图源:清华大学官微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他在《归根》诗中的这句自况,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归国后的使命担当。他主导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亲自参与学术研讨,甚至为年轻学者修改论文,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成就的科学传承精神。
更为难得的是,杨振宁始终保持着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他最喜欢的格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出自北宋诗人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爱因斯坦的手稿与杜甫的诗集并行不悖,物理方程的美学价值与古典诗词的意境深远相互辉映。这种跨界的智慧,使他不仅成为科学巨匠,更成为文化桥梁。
科学普及:精神传承的制度化实践
杨振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实践者,更是科学普及的倡导者。早在1975年,他就向周恩来总理建议要加强科普工作,并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这一建议得到高度重视,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下,《科学美国人》正式引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后更名为《环球科学》。杨振宁与周光召一同出任《环球科学》总顾问,持续推动国外优秀科学内容本土化,广泛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科学爱好者。
青年时期的杨振宁 图源:西湖大学官网
杨振宁很早就认识到科学普及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他深刻指出:“现在科技前沿的发展重要而复杂,在这种情势之下,我认为必须要使得做科研工作的人尤其是全社会,对科研有一些认识,这样才能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有良性的作用。”
他敏锐地观察到科技发展的趋势:“鼓励科普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实上这点也可以从别的地方看出来,五六十年以前,没有科学普及这门学问,可是如今,在很多大学里已经设立了科普专科,这就反映了现在社会的发展与科普有极密切的关系。”杨振宁曾表示:“我非常高兴地看见中国大陆目前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这是推动中华复兴的明智之策。”
2005年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的“百名院士进百校”活动中,少先队员为参会专家佩戴红领巾。图源:人民网
杨振宁不仅建言献策,更身体力行地参与科普实践。他多次通过中国科协等平台参与科普活动,坚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公众阐释深奥的科学原理,传播科学精神。
自1990年起,杨振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反思与推广中。他不断强调科学史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呼吁更多学者和年轻人投身于此,为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支撑。在2007年12月10日,正值他与李政道荣获诺贝尔奖50周年之际,中国科技馆特邀杨振宁参加“大师讲科普”活动。在专题报告中,他系统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从提出到实验验证的曲折经过,为满场听众带来一场科学思想的启蒙。
在2017年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上,杨振宁发言指出:“关于科学发展的记录和介绍工作有很多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要跟近代科学的发展紧密的、近距离地结合在一起;另一个方向是要注重通俗地介绍科学的发展历程。”他呼吁和号召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学史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科学精神的古今共鸣:从杨振宁到沈括
2014年4月14日,杨振宁应浙江大学教授、2024年度浙江省科学传播首席专家TOP10蔡天新之邀,做客浙江大学理学大讲堂。活动间隙,蔡天新问及“古代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略作思索,答:“沈括,他是杭州人,写过《梦溪笔谈》,里面谈到了光学方面的发现。”这一评价,蕴含着对科学精神源流的深刻理解。
杨振宁与蔡天新。供图:蔡天新
沈括科学精神的三大核心内涵——“来自实践的闻见主义精神、来自民间的经世致用精神、来自热爱的精研深究精神”,这些精神特质,与杨振宁的科学追求一脉相承。
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从光学上的针孔成像实验,到磁学领域的磁偏角发现,再到地质学上的化石成因探讨,沈括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实证精神。他出使契丹时见到彩虹会“赶紧跑前跑后探查”,听说常州有陨石落下就立即“找到了解此事的人打听”——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执着,与杨振宁在机场登机牌背面演算公式的科研习惯,形成了跨越千年的精神呼应。
两位科学巨匠都展现了跨界思维的独特价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自如地穿梭于天文、数学、物理、生物、医药乃至职官典制等不同领域;杨振宁则完美融合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科学的分析方法,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均取得突破性成就。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能力,或许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
如今,这位科学巨匠已逝,但他与沈括共同诠释的科学精神仍在延续。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