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我们体内任劳任怨、沉默寡言的“化工厂”。它承担着解毒、代谢、储存、合成等500多种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
然而,正是由于其强大的代偿能力和“沉默”的特性,一种致命的疾病——肝癌,往往悄然滋生,直到晚期才露出狰狞的面目,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三科简小兰副主任医师介绍,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中国,由于乙肝病毒高感染率等因素,其疾病负担尤为沉重。
了解它并学会如何提前设防,是我们守护健康的关键第一步。
一、肝癌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1.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这是中国最主要的肝癌致病因素。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会导致肝脏反复炎症、坏死和再生,最终可能诱发癌变。
2. 肝硬化患者: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肝硬化,都是肝癌发生的“肥沃土壤”。肝硬化的结节性再生过程本身就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演变为肝癌。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导致的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癌病因。脂肪在肝脏堆积同样会引发炎症和纤维化。
4. 长期过量饮酒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

(▲AI图片)
5. 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常见于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等谷物中。
6. 有肝癌家族史者:肝癌表现出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这与遗传易感性和共同的生活环境有关。
7.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长期接触氯乙烯、亚硝胺类物质等。
二、定期筛查项目如何选择?
既然肝癌早期自己“不说话”,我们就必须主动出击,通过科学的筛查手段将它“揪出来”。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拯救生命的关键。
1. 腹部超声(B超):这是最常用、最经济、无创的初筛方法。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B超可以发现直径仅1~2厘米的微小病灶。

(▲AI图片)
2. 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一种肿瘤标志物,约60%~70%的肝癌患者会出现AFP显著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肝癌患者AFP都高,也并非AFP高就一定是肝癌,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3. “B超+AFP”联合筛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针对高危人群的有效早期筛查方案,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
4. 一旦筛查发现异常,就需要进一步通过增强CT、增强磁共振(MRI)等手段来明确诊断。这些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血流供应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详细信息。
5. 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肝穿刺活检来获取病理学证据,这是诊断的“金标准”。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三科王华中副主任医师提醒:肝癌固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对抗肝癌,预防远胜于治疗。
从今天开始,请关心您默默付出的肝脏,了解自身风险,督促身边的危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积极做好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1. 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肝乃至肝癌最根本、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新生儿普遍接种,成年人未接种者若检查无抗体也应接种。
2. 行规范、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或阻断肝硬化和肝癌的进程。
3. 戒酒:为了肝脏健康,最好做到不饮酒。无法做到者应严格限制饮酒量。
4. 健康饮食:不吃霉变食物,保持饮食均衡,控制体重,预防脂肪肝。
二级预防(“三早”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危人群务必牢记并严格执行每6个月的定期筛查,这是打破肝癌“沉默”魔咒最有力的武器。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对于已确诊的肝癌患者,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介入、靶向、免疫治疗等),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良好心态,减轻肝脏负担,提升整体免疫力。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三科 陈艳芳 简小兰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陈艳芳 简小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