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打喷嚏、流清水涕、揉鼻,这很可能是儿童过敏性鼻炎在“作祟”。过敏性鼻炎不仅影响孩子作息,还可能诱发哮喘等并发症。儿童过敏性鼻炎治疗遵循“阶梯式”原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轻度/中重度)和发作频率(间歇性/持续性)进行治疗,必要时辅以中医中药,避免“一刀切”。
第一道防线:从源头减少刺激
做好基础护理能减轻症状、减少药物用量,家长别忽视。
生理盐水洗鼻:这是安全无副作用的物理疗法,建议每天早晚各1次。洗鼻可冲走鼻腔内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和炎性分泌物,保持鼻腔湿润,能缓解鼻干、鼻痒。轻度症状,孩子单靠洗鼻就能改善。
回避过敏原:尘螨过敏者,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套,使用防螨枕套、床垫套,少放毛绒玩具和地毯;花粉季,减少孩子户外活动,出门戴口罩、护目镜,回家后及时洗脸、洗鼻腔;宠物过敏者,避免孩子接触猫狗,家中有宠物需定期清洁其毛发。
核心方案:对症选药是关键
当基础护理无法缓解症状,需药物干预,但要根据孩子年龄、症状类型选择,避免盲目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一线首选):这是控制鼻炎炎症的最有效药物,对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均有改善,尤其在缓解鼻塞方面效果突出,适合中重度鼻炎患儿。药物直接作用鼻腔,全身吸收少,但起效慢,需连续用1-2周才能达最佳效果,症状控制后需逐渐减量,不能立即停药。常用药物: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3岁及以上)、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4岁及以上)、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多适用于6岁及以上),通常每天1-2次。
口服抗组胺药:主要缓解打喷嚏、流涕、鼻痒、眼痒,特点是起效快,但改善鼻塞效果有限,适合间歇性或轻中度症状快速控制。儿童需用第二代药物(无或轻镇静,不影响学习睡眠),如西替利嗪(qín)(1岁及以上)、氯雷他定(2岁及以上)、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新一代,副作用更小),每天口服1次,按需使用即可。
鼻用抗组胺药:局部喷鼻,全身副作用更小,15-30分钟起效,适合急性发作时快速止痒止喷嚏。常用氮?(zhuó)斯汀鼻喷雾剂(6岁及以上),每天2次,症状重时可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用强化治疗。
白三烯受体拮(jié)抗剂:适合合并哮喘的患儿,对鼻塞、流涕均有改善,口服每天1次。常用孟鲁司特钠(2岁及以上),多用于中重度鼻炎,或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用。
减充血剂(应急使用):能快速收缩血管缓解鼻塞,但治标不治本,连续使用不得超7天,否则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6岁及以上儿童可短期用羟甲唑啉鼻喷雾剂,且必须严格遵医嘱。
辅助方案:免疫治疗+中医调理
免疫治疗:适用于对尘螨等明确过敏原过敏的中重度患儿,通过长期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让身体逐渐适应,是唯一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对因治疗,但周期长(2-3年),需医生评估后进行。
中医中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中药、针灸、推拿调理体质、缓解症状,但需辨证论治,不能用偏方。
常见的组合治疗方案
轻度间歇性:生理盐水洗鼻+按需用口服/鼻用抗组胺药;
中重度持续性:基础方案为生理盐水洗鼻+鼻用糖皮质激素(每日规律用),控制不佳时可加用口服抗组胺药(针对喷嚏、鼻痒)、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针对鼻塞、哮喘),或短期联用鼻用抗组胺药;
急性发作期(严重鼻塞):医生指导下短期(<7天)联用减充血剂,缓解后立即停用。
给家长的4条核心建议
先诊断再用药:别凭症状判断是过敏性鼻炎,先带孩子去耳鼻喉科或儿科就诊,明确诊断后再制定方案;
阶梯治疗不盲目升级:从基础护理开始,无效再考虑药物,避免一开始就用强效药;
正确用药不停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需连续用才有效,好转后逐渐减量;学会正确喷鼻,头稍前倾,喷头朝鼻腔外侧壁;
定期复查方案:每1-3个月带孩子复诊,医生根据症状调整用药。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