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咽口水都不疼了,

可想想这一个月的提心吊胆,

真不该硬扛!”

47岁的孙先生(化名)

摸着脖子上的手术疤痕苦笑。

此前,一根不到2厘米的小鱼刺,

竟在他喉咙里“潜伏”30天,

最后迫使医生通过

切开下颌下腺的手术,才将其取出!

这个惨痛经历,

也给所有爱吃鱼的人提了个醒。

故事要从一个月前说起。家庭聚餐时,孙先生正在吃鲫鱼,突然被一根鱼刺卡喉

“当时觉得刺痛,咽口唾沫都难受。”孙先生回忆,他立刻在家翻出醋猛灌,又吞了两口米饭“顺下去”,症状竟奇迹般减轻了些。他想着可能刺滑下去了,就没去医院。

谁料,这“减轻”只是假象。接下来一个月,咽部的刺痛和异物感像块石头压着他:吃饭不敢大口,睡觉总被异物感惊醒,甚至说话都扯着嗓子疼。直到上周实在扛不住,孙先生才前往就医。

宁德市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茂华副主任医师为孙先生做CT检查,结果让他倒吸一口凉气——那根“消失”的鱼刺,竟“游”到了下颌下腺(下巴下方的唾液腺)里!“再拖下去可能感染扩散,甚至刺穿大血管。”张茂华严肃地说。

手术台上的“大海捞针”

1.5厘米鱼刺藏进腺体

手术比想象中更棘手。下颌下腺是分泌唾液的重要腺体,血管神经密布,手术团队既要完整切除受感染的腺体,又要在“烂糟糟的组织里找到那根小刺。“切开腺体的时候,里面全是炎症渗出物,像团黏糊糊的棉花。参与手术的医生描述道,团队只能一点点剥离组织,并在切下的腺体慢慢捣碎组织,仔细翻找。

半小时后,那枚“肇事”鱼刺终于现形——约1.5厘米长,尖端还带着血迹。“取出来的瞬间,我们都松了口气。”张茂华说,术后孙先生的咽痛消失,“他说像卸下了一个月的包袱。”

卡鱼刺,这些坑千万别踩

类似案例每年都有,患者总觉得是‘小事’,最后拖成大问题。张茂华总结了卡鱼刺最常见的两大误区,必须敲醒所有人:

误区一:吞饭、喝醋硬冲。吞饭会让鱼刺扎得更深,甚至损伤食管;醋的酸性不足以软化鱼刺,反而可能刺激黏膜。

误区二:忍一忍就过去。鱼刺持续刺激黏膜,易引发炎症、溃疡,甚至侵入周围腺体、组织间隙,增加治疗难度。

正确做法:卡刺后应立即停止进食,减少吞咽动作,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喉镜、CT等专业检查明确异物位置,再用专业工具安全取出,切勿拖延。

来源: 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