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张大爷,您最近总说手脚发麻,可得当心是脑梗前兆!”“听说溶栓能治脑梗,我要是每年去医院溶一次栓,是不是就再也不用怕得这个病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咨询现场,这样的对话屡见不鲜。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脑梗死作为中老年群体健康的“头号杀手”,始终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身体出现的麻木症状究竟是不是脑梗预警?定期溶栓能否成为预防脑梗的“护身符”?这些问题亟需科学答案来破解。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救治案例。2024年11月7日傍晚,60岁的王先生在家中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随即失去活动能力。家人当机立断拨打120,19时34分患者被送至医院卒中中心。神经内科医师迅速评估并完善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由于患者发病仅34分钟,完全符合静脉溶栓的时间要求,医护人员在取得家属同意后,于19时46分启动溶栓治疗,从到院至用药仅用时12分钟。幸运的是,溶栓药物成功溶解了阻塞血管的血栓,王先生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言语也恢复清晰,避免了严重残疾的后果。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脑梗救治中“时间就是大脑”的真谛——每延迟1分钟治疗,就有190万个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死亡,患者的平均寿命可能缩短3.5年。

 

医学上把脑梗发病后的4.5小时称为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在此期间进行规范溶栓,血管再通率可达55%,症状性脑出血风险仅为2.4%-7%,能使32%的患者获得良好预后,3个月功能恢复率提高2.4倍。2024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一步突破,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评估和多模影像技术,部分大血管闭塞且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但这一方案需由具备高级影像评估能力的卒中中心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溶栓治疗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并非人人可做。除了严格的时间限制,还要求患者脑CT排除脑出血,肢体瘫痪肌力达到3级以下或存在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同时需排除近期出血史、重大手术史、血压过高等禁忌情况。溶栓治疗本身也存在风险,3%-5%的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牙龈出血、大便带血等轻微出血症状也时有发生。

 

回到大家关心的核心问题:每年进行一次溶栓治疗能否预防脑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崔丽英指出,溶栓治疗是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急救手段,而非预防性措施。其原理是通过注射特定药物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来切割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网,从而实现血管再通。简单来说,溶栓是血栓形成后的“紧急破拆”,而非阻止血栓形成的“提前防御”。健康人或未发生血栓的高危人群盲目进行溶栓,不仅无法达到预防效果,还会凭空增加出血风险,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既然定期溶栓不可行,那该如何科学应对脑梗风险?首先要学会识别预警信号,其中肢体发麻是重要的警惕信号之一。临床数据显示,约10%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并可能伴有感觉异常。除了常见的手脚发麻,面部麻木、舌头发麻也可能是脑梗的前兆症状。神经外科专家建议的三个自测动作简单有效:面对镜子微笑观察面部是否对称,站立时双臂平举看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闭眼后尝试保持平衡10秒判断是否不稳。一旦出现这些异常,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不可延误救治。

 

脑梗的预防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体系。从病因来看,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是脑梗的主要成因,而肥胖超重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属于高发人群。因此,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核心: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管理血糖,高血脂人群则需合理调控血脂水平。饮食上应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原则,多摄入粗纤维食物,避免热量过剩,同时戒烟限酒。

 

适度的运动锻炼也能有效降低脑梗风险,比如每天完成50次垫脚举手臂动作,坚持10组颈部拉伸(每组1分钟),或进行挥拍运动等。营养补充方面,叶酸(维生素B9)能加快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维生素B12可促进胆固醇和脂肪代谢,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中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对于高危人群,在医生评估后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降低脑梗复发的危险性。

 

脑梗死作为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70%的常见疾病,其防治是一场持久战,而非依靠单一治疗手段就能一劳永逸。溶栓治疗是急性发作时的“救命稻草”,但绝不能作为日常预防的“常规操作”。中老年人与其纠结于定期溶栓,不如建立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学会识别预警信号,做好基础疾病管理。记住,当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麻木等异常时,及时就医才是最安全的选择。唯有将科学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真正筑牢抵御脑梗的“健康防线”。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