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老年朋友还记得,小时候去医院打针,护士总会反复叮嘱 “盯紧盐水袋,快打完了赶紧喊我们拔针”,还会严肃地说“要是不及时拔,空气进了血管,小命就没了”。这事儿刻在大家心里几十年,以至于现在看到家人输液,还是忍不住盯着盐水滴壶,生怕慢一步就出危险。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咱们这套传下来的“警惕心”早就该跟着更新了。今天聊聊为啥现在不用再“吼着喊护士拔针”?
首先得搞明白,早年的输液管没有“防回血、防进气”的设计,一旦盐水滴完,管子里没了液体的“压力”,血管里的血就可能顺着管子往回流,形成“回血”;要是空气顺着空管子钻进血管,确实有风险。大家可能不知道,不是“只要进了空气就会要命”——医学上认为,只有一次性、快速进入静脉的空气量超过10毫升,才有可能在血管里形成“空气栓塞”,影响血液流通。如果只是几毫升的少量空气,会被血液慢慢分散、溶解,再通过肺部呼吸排出体外,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输液管非常细,哪怕没有任何防护,空气要攒够10毫升也需要很长时间,远远超过医护人员巡查的间隔。
更关键的是,现在医院用的输液设备,早就增加了“安全保险”——“自动止液”的设计:当盐水快滴完时,管子里的液体下降到一定位置,就会因为“压力差”自动停止流动,既不会让血往回冒太多,也不会让空气顺着管子往里钻,有个“自动刹车”的功能。医院还配备了智能输液监测系统,护士将输液袋挂在检测器上开始输液,监测器会自动测算输液袋的重量和输液速度,距离剩余5分钟的输液量时,检测器的中央大屏就会提示护士,快要输液完毕啦,需要去查看病人啦。而且,现在护士的巡查也更频繁,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查看输液情况,就算真的快滴完了,护士也能及时过来处理,不用咱们扯着嗓子喊。
可能有人会问:“万一设备出问题了,或者护士没注意到,还是有风险吧?”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现在的医疗设备出厂前都会经过严格检查,到了医院还会定期维护,出问题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而且护士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对输液的时间、速度都有精准把控,就算偶尔有特殊情况,也能第一时间处理。咱们要做的,就是放宽心,配合护士做好输液前的准备,输液时舒服地坐着或躺着,不用一直盯着盐水袋 “担惊受怕”。
说到底,上辈人对“盐水打完拔针”的紧张,是因为当年的医疗条件有限,大家只能靠“盯紧、喊快”来保障安全。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医疗设备和服务都跟上了,咱们的观念也该跟着“更新换代”。不用再把几十年前的“老经验”当 “金科玉律”,相信现代医疗的专业性,才能让自己和家人在看病时更轻松、更安心。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管护师肖梦纯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