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畜牧业、助力脱贫攻坚
兴和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自治区深度贫困县。自2013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68户35147人,贫困发生率13.02%。在兴和县委、县政府以及9个乡镇和18个行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61个村委会,695名驻村工作队、2915名帮扶责任人和全体贫困户几年来的集中攻坚,8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3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正式批准兴和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2020年6月11日至17日,兴和县代表自治区高质量接受了2019年国家贫困旗县退出抽查验收,全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得到了抽查验收组的一致肯定。
为摘“穷帽”拔“穷根”,兴和县按照“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产业扶贫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把畜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脱贫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因村、因户、因人灵活施策,创新发展菜单式、订单经营式、资产收益式、村集体经济带动式、龙头企业带动式和参加合作社带动式六大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等产业,贫困户年纯收入明显增加,加上基础肉牛、肉羊等连续生产周期较长,可连续五年以上为贫困户稳定增收夯实基础,也为全县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的增收目标。
一、“菜单式”产业全覆盖
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1.76亿元,先后完成8批贫困户到户“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受益贫困户35018户次。五年来,从事养殖业累计补贴7890户、18347人;从事加工、休闲农业的56户206人。全县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购牛7837头、购羊2.9万只、土鸡1.5万只、生猪1870口、特色养殖1554头(只)。建成扶贫车间9处、开发农家乐4家。贫困户通过菜单式项目发展畜牧业与种植业,收益与投入明显不同,来自养殖业方面的收益明显超过了种植业。菜单式项目实施成效好不好,贫困户最有发言权。郭卫存、崔福义、李俊成等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摆脱贫困的一个个奇迹,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脱贫攻坚故事,这样的脱贫事例,在兴和决战脱贫攻坚主战场随处可见。
店子镇二道营村民郭卫存没有一技之长,家里仅有几亩薄田,长期靠打零工度日,加上妻子无劳动能力,两个孩子读书,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亲戚朋友见了躲,自己也是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充满了失望。2016年识别为贫困户以来,村委会及驻村工作队为他家制定了精准帮扶措施,利用当地饲草料资源优势,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并通过菜单式项目为他购买基础母牛两头,在种植饲草料方面,5年来累计补贴26000元,在产业扶贫指导员和农科局专家组的技术指导下,经过几年来的饲养,他家由最初的2头牛发展到现在的7头。通过菜单式等项目帮扶措施和自己辛勤劳动,他家由识别时人均收入2300元,增加到2020年人均14560元。他时常对驻村工作队和村民讲,要是没有这几年的帮扶,我还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现在好了,家里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冰箱里放满了肉蛋奶等食品,孩子们的衣服也时常换新,出去的时候腰杆也直起来了,不像原来出去村里人就躲着我,怕我借钱。如今正打算继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通过肉牛产业实现致富梦。
鄂尔栋镇头号村崔福义,是“光棍”一条,家里冷锅冷灶,没有家的样子。精准扶贫以来,政府补贴为他购买2头基础母牛,上天垂青,当年就产下两头牛犊,纯收入16000元,从没见过这么多钱的老崔从养牛上看到了希望,他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仅戒了酒,还整天研究养殖技术。农科局技术人员一来村,他就追着问着问那,现在他已经成为11头牛的“牛司令”。2018年,他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人。现在,他牵着牛,昂首挺胸走在村里,在众人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中,他找回了尊严和自信。
晚秋落日余晖下,走进团结乡官六号村,一个干练的身影从羊群间穿过,黝黑的脸庞上挂着自信的微笑。他就是李俊成,一位地道的“庄户人”。眼前的他,朝气蓬勃,让人难以和曾经那个整天嗜酒如命、经常抱怨颓废的形象相联系。2016年,李俊成通过精准扶贫补贴的2000元购买了母羊2只,经过精心饲养,当年产仔羊4只。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喂养,白天晚上无数次地往羊圈里跑,一刻也不敢放松。看着自己亲手养的小羊一天天慢慢长大,李俊成喜在心头。不久后,李俊成又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元购买了6只母羊扩大养殖规模。生活有了方向,李俊成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干劲十足。辛勤没有白费,到2019年底,李俊成家里的羊增加到80多只,全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0.2万多元,李俊成也成功脱贫致富。“俊成现在不靠酒精念‘羊经’,是精准扶贫政策挽救了他。”谈起李俊成的变化,其二叔在惊叹之余,发自内心地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点赞。“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谈及未来,李俊成说:“人要懂得感恩,我现在生活好了,有义务也有能力帮助身边的乡亲。接下来,我要把自家肉羊产业做大的同时,也要带动更多的乡亲,大家一起脱贫致富,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二、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我县积极探索拓展产业路径,引进和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民”的利益联结模式,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与农民建立利益联接机制。目前,全县累计签定合同59家,带动贫困户(包括脱贫户)2194户,4856人,户均增收3600元。
三、京蒙帮扶项目助力产业扶贫
兴和县在“十三五”期间,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之路,培育了一批技术先进、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强的龙头企业。他们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走种养结合、绿色循环之路,努力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与大北农签订了框架协议,实施生态养猪一体化产业项目,计划在兴和总投资12亿元,建设6个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约7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约18亿元,预计实现税收约5000万元。目前,企业已实现投资1.498亿元,投入北京市帮扶资金1450万元,合作建成了民族团结乡二元母猪场。与华卓合作,企业投资7000万元,投入京蒙资金2000万元,合作实施了生猪养殖项目。这些养殖业项目实施后可直接带动1000多户贫困人口发展生猪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四、产业指导助力畜牧业快速发展
由兴和县农科局牵头,组织全县有畜牧业技能方面的科技人员、乡土专家、养殖大户成立产业指导组,为全县贫困户发展畜牧业提供技术培训和上门指导等技术服务工作。两年来,322名产业指导员指导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917户。为进一步做好全县产业指导员的管理和技能交流工作,在组建近400人的微信群的基础上,由各乡镇分管领导牵头成立了9个乡镇产业指导员微信群。产业指导微信群的建立,为种养殖贫困户出谋划策,及时解决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我局科技特派员积极咨询,确保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贫困户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个全县产业指导微信群和9个乡镇微信群建立起来的产业指导平台,对产业指导员相互交流,解决贫困户困难,发挥专家资源优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科技产业指导专家组 产业指导员 贫困户”的技术示范指导格局,采取以乡镇为单位、以村委会为单元、以贫困户为基础的三级培训、指导和交流模式,逐步形成产业指导培训常态化工作机制,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二年来,全县产业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户从被动接受培训变成主动与产业指导员和专家组对接,咨询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在161个村委会集中培训394期,培训指导员1238人次,指导贫困人口14976人次,帮助落实政策6474户,解决技术难题4211户次,帮助建立产销关系1442户,建立贫困户产业台账6917户。
以上各项发展畜牧产业扶贫措施,有力保障了全县贫困户稳定脱贫。目前兴和县虽然已脱贫出列,但各级党委、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责任心没有懈怠,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县扶贫产业总体还处于培育成长期,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为了进一步巩固全县脱贫攻坚成果,需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持续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下一步,我县继续开展“志智双扶”,实施科教兴农。以现有的农牧业科技特派员、专家组、产业指导员为基础,继续引进农牧业高科技人才,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以国家教育机制为示范,建立健全农牧民科技培训机制,为振兴乡村产业夯实科技支撑体系。同时加强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加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步伐,推广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巩固完善牲畜定点屠宰,强化冷链物流建设等措施,确保通过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
来源: 原创,在5年巩固脱贫成果即将结束时刻回顾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内蒙古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