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电池起火时,最危险的可能不是火焰,而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隐形杀手”——氟化氢(HF)气体。这种由电池热失控释放的剧毒物质,腐蚀性极强,哪怕微量泄漏都可能造成呼吸道损伤。近年来,随着电动车和储能电站数量激增,如何给电池装上“防毒面具”成了行业难题。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 Energy》发表研究,研发出一种形似“纳米花朵”的二氧化铈(CeO₂)材料,不仅能高效吸附HF气体,还能通过简单处理“满血复活”重复使用,为电池安全防护装上了“可循环的盾牌”。
比火焰更致命的“气体炸弹”:HF气体为何难防?
“很多人以为电池起火只要灭火就行,却不知道HF气体可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偷袭’。”研究人员解释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就像一场“链式爆炸”:内部短路后,温度在几秒内飙升至800℃,电解质分解产生HF、CO等多种气体。其中HF气体堪称“腐蚀之王”,浓度达到10ppm就会刺激眼睛和喉咙,高浓度下甚至能腐蚀金属和玻璃。2023年某电动车火灾事故中,消防人员虽及时扑灭明火,却因HF气体泄漏导致多名人员呼吸道灼伤,这一事件让行业意识到:电池安全防护不能只防“火”,更要防“气”。
传统的防护手段是在电池包内加装活性炭滤网,但这种材料有个致命缺点——“一次性”。活性炭靠物理吸附捕捉气体,一旦孔隙被填满就彻底失效,在热失控持续释放气体的场景下,往往10分钟内就会饱和。更麻烦的是,更换滤网成本高,还会产生大量固废。如何让吸附材料“既能吃又能吐”,成了科学家们的新目标。
“纳米花朵”的秘密:用结构和化学“双保险”锁住HF
这次我国团队研发的花状CeO₂材料,从结构到性能都透着“精巧”。通过扫描电镜(Fig. 1)可以看到,这种材料由无数纳米级“花瓣”组成,直径约2-5微米,表面布满褶皱和孔隙——就像把一块海绵切割成千万朵微型花,表面积比普通块状CeO₂大了10倍以上。“表面积越大,‘捕捉’HF分子的‘手’就越多。”研究人员形象地说。
但光有“大手”还不够,关键在于“抓得住”。CeO₂中的铈元素(Ce)有个特殊本领:能在Ce³⁺和Ce⁴⁺两种价态间灵活切换,就像“弹簧夹”一样,遇到HF中的氟离子(F⁻)时,会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Ce-F键,把HF气体“锁”在材料表面。这种“化学吸附+物理截留”的双重机制,让它的吸附能力远超传统材料(Table 1)。
实验验证:不仅能“吃”,还能“吐”出来重复用
实验室模拟电池热失控实验(Fig. 3)显示,涂覆花状CeO₂的滤网,对HF气体的瞬时吸附量显著高于活性炭和氧化铝滤网。更让人惊喜的是它的“再生能力”:当吸附饱和后,只需在300℃下加热2小时,材料就能释放出吸附的氟离子,恢复活性(Table 4)。研究人员连续测试了5次循环,发现其吸附效率仍保持初始状态的85%以上,就像一个“可充电的气体捕捉器”,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为了弄清背后原理,团队通过XPS光谱(Fig. 10)观察到,吸附HF后,CeO₂表面的Ce³⁺比例明显上升,证明发生了Ce⁴⁺与F⁻的化学反应;而再生后,Ce³⁺又变回Ce⁴⁺,材料结构(Fig. 8)几乎没有破坏。吸附机制图(Fig. 11)进一步揭示:HF分子先被“花瓣”孔隙截留,再与表面Ce原子结合,形成稳定化合物,加热时这些化合物分解,氟离子逸出,材料“满血复活”。
从实验室到电池包:安全防护的“最后一米”
“如果把这种材料涂在电动车电池包的排气通道里,就能在热失控初期快速吸附HF气体,为乘客逃生争取宝贵时间。”团队成员表示。目前,该技术已完成实验室验证,下一步计划与电池企业合作,开发柔性滤网,适配不同型号的电池包。除了电动车,它还能用于储能电站、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池防护,甚至在化工生产的HF气体处理中发挥作用。
当然,走向量产还有挑战:花状结构的大规模制备需要优化工艺以降低成本,长期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也需进一步测试。但研究人员相信,这种“结构创新+化学智能”的思路,为电池安全防护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或许能设计出“多功能纳米花”,同时吸附HF、CO等多种有毒气体,让电池真正实现“安全无死角”。
下次坐电动车时,你或许不会想到,在电池包的某个角落,正有一簇簇“纳米花朵”静静待命,一旦发生危险,它们就会化身“气体卫士”,让那些看不见的威胁无处可逃。科技的进步,往往就藏在这些微观世界的“精巧设计”里。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