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电动车电池起火时,除了熊熊火焰,还有一种无色无味的“隐形杀手”在蔓延吗?它就是氟化氢(HF)气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时释放的剧毒物质,不仅腐蚀性极强,还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持久危害。近年来,随着电动车和储能电站普及,电池安全事故频发,如何有效捕捉HF气体成为行业难题。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 Energy》发表研究,研发出一种“花状二氧化铈(CeO₂)”纳米材料,能高效吸附HF气体,甚至还能“再生”重复使用,为电池安全防护提供了新思路。
电池热失控的“隐形杀手”:HF气体有多危险?
“电池起火时,大家往往关注火焰和高温,却忽略了HF气体这个‘幕后黑手’。”研究人员解释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就像一场“内部爆炸”——电池内部短路引发连锁反应,温度瞬间飙升到800℃以上,电解质分解产生包括HF在内的多种有毒气体。HF气体无色无味,却有强烈腐蚀性,哪怕浓度极低,也会刺激呼吸道、损伤皮肤,若在密闭空间聚集,后果不堪设想。
传统的防护方法是用活性炭、氧化铝等材料吸附,但这些材料要么“胃口小”(吸附容量低),要么“吃一次就饱”(无法再生)。比如某储能电站事故中,传统吸附材料在10分钟内就达到饱和,导致大量HF气体泄漏。如何让吸附材料既“能吃”又“耐吃”,成了科学家们的攻关重点。
“纳米花”材料:用结构优势锁住有毒气体
这次我国团队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二氧化铈(CeO₂)——一种常见的稀土氧化物,却被做成了特殊的“花状”结构。通过扫描电镜(Fig. 1)可以看到,这种CeO₂材料像一簇簇纳米级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表面积比普通块状材料大得多。“就像用海绵吸水,表面积越大,能‘抓’住的HF分子就越多。”研究人员打比方说。
更关键的是“花瓣”表面布满了活性位点。CeO₂中的铈元素(Ce)能与HF中的氟离子(F⁻)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Ce-F键,相当于把HF气体“锁”在了材料里,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这种“化学捕捉+物理吸附”的双重作用,让它的吸附能力远超传统材料。
实验验证:吸附效率高,还能重复使用
实验室数据显示,这种花状CeO₂材料在电池热失控模拟实验中(Fig. 3),对HF气体的瞬时吸附量显著优于传统吸附材料(Table 1)。更惊喜的是它的“再生能力”——通过简单的热处理,吸附饱和的材料能恢复大部分活性,多次循环后仍保持较高的吸附效率(Table 4)。就像一块能反复拧干的海绵,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研究人员还通过XPS光谱(Fig. 10)和吸附机制图(Fig. 11)证实,CeO₂表面的Ce³⁺/Ce⁴⁺价态变化在吸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就像材料表面有无数个“开关”,不断“捕捉”并“固定”氟离子。这种动态调节能力,让它在复杂的气体环境中依然能精准锁定HF。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安全防护的“新盾牌”
“如果把这种材料涂在电池包的过滤装置里,就能在热失控初期快速吸附HF气体,为逃生争取时间。”团队成员表示。目前该技术已在实验室验证了可行性,下一步将进行规模化制备和实际场景测试,比如应用在电动车电池包、储能电站的气体防护系统中。
不过,它也面临挑战:花状结构的大规模制备成本还需降低,长期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有待验证。但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结构创新+化学吸附”的思路,为电池安全防护提供了新方向——未来或许能开发出更多“多功能纳米花”材料,同时吸附多种有毒气体。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