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抱怨手机电池一年就“掉电快”时,大规模储能电池的“短命”问题更让能源行业头疼。作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巨型充电宝”,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因成本低、安全性高被寄予厚望,但传统钒基正极材料充放电几次就会“体力不支”——容量衰减快、锌负极还容易长“毛刺”。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 Energy》发表研究,给钒酸钠(NVO)正极材料裹上一层氧化铝(Al₂O₃)“纳米防护膜”,显著改善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为大规模储能技术提供了新路径。

储能电池的“软肋”:正极“散架”,负极“长刺”

“就像用久的海绵会掉渣,传统钒基正极材料充放电时也会‘散架’。”研究人员形象比喻道。水系锌离子电池以水为电解液,不会像锂电池那样起火爆炸,成本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是电网储能的理想选择。钒基材料因多价态、开放框架结构和高理论容量,成为正极“热门选手”。但锌离子在材料中反复嵌入脱出,会导致框架逐渐坍塌,容量越用越小;更麻烦的是锌负极,充电时会生长出树枝状的“锌枝晶”,像水管里的水垢一样堵塞电极,甚至刺穿隔膜引发短路。

这些问题让ZIBs难以走出实验室。比如一个风电储能站的电池若两年衰减50%,更换成本可能超过发电收益。此前科学家尝试过掺杂金属离子、优化电解液等方法,但要么工艺复杂,要么效果有限,始终没找到“两全之策”。

给正极穿“防护衣”:纳米涂层锁住结构稳定性

这次我国团队另辟蹊径: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NVO正极表面均匀覆盖一层Al₂O₃薄膜,厚度仅几个纳米——相当于给材料表面穿了件“紧身防护衣”。这层涂层看似薄,却有两大关键作用:一是像“脚手架”一样支撑正极框架,抑制充放电时的体积膨胀,减少结构破损;二是充当“离子筛选门”,只允许锌离子快速通过,阻挡杂质离子干扰,让电化学反应更高效。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物理表征(Fig. 2)发现,裹上涂层的NVO@Al₂O₃材料颗粒保持完整,未出现明显裂纹,而未涂层的NVO则有破碎现象。电化学性能测试(Fig. 3)进一步显示,改性后的电池电容贡献比例提升,意味着更多电荷能参与储能反应,就像运动员提升了“能量转化率”。

锌负极“零损伤”:循环10次仍“光洁如新”

更意外的变化发生在锌负极。传统电池循环10次后,负极表面会布满针状枝晶(Fig. 5左),像“长了锈的钉子”;而NVO@Al₂O₃电池的负极(Fig. 5右)却依然平整光滑,枝晶几乎消失。这是因为Al₂O₃涂层稳定了电解液界面,减少了副反应,让锌离子沉积更均匀,就像给负极“铺了一层防滑垫”。

研究还通过扩散和电容贡献分析(Fig. 4)证实,涂层后的电池离子扩散更快,充放电响应更灵敏。这意味着它不仅“耐用”,还能“快充快放”,更适应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波动性——白天快速储电,晚上稳定放电,让能源“零浪费”成为可能。

从实验室到储能站:安全低成本是最大底气

“水系电池本身用水做电解液,加上氧化铝涂层工艺简单、成本低,特别适合大规模生产。”团队成员指出。目前该技术虽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已展现出明确的应用潜力:若未来能将电池循环寿命从几百次提升到数千次,电网储能成本有望降低30%以上,让偏远地区的太阳能电站不再“弃光弃风”。

当然,它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比如如何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让电池“小巧能储”;如何解决长期循环后涂层可能脱落的问题。但这次的“防护膜”思路,无疑为储能电池的“长寿秘籍”打开了新思路。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