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观鸟界传来重磅喜讯——斑胸滨鹬(学名:Calidris melanotos)被正式记录,成为泉州鸟类家族的第407位成员!这只自带“地理传奇”的迁徙鸟,不仅刷新了本地鸟类名录,更印证了泉州作为 “候鸟驿站” 的重要生态价值。


发现之旅



这场惊喜先是有外地鸟友在近期的观测中捕捉到斑胸滨鹬的踪迹,消息传来后,泉州市观鸟学会的连炳新老师立刻循着线索出发,最终在泉州市惠安县的稻田湿地区域成功找到并记录下这只珍稀鸟类的清晰影像,经学会专家团队复核,现正式确认了它的“泉州新客身份”——第407种鸟类。





“能追上这只迁徙的‘远方来客’很幸运!” 连炳新老师介绍,斑胸滨鹬的行踪并不易追踪,此次发现既离不开鸟友间的信息互通,也得益于泉州湿地生态的持续向好。


物种揭秘



外形密码

斑胸滨鹬体长19-23厘米,翼展37-45厘米。雄鸟体重45-126克,雌鸟31-97克。橄榄色的腿脚是标志性特征,胸部密集的深色条纹与纯白腹部形成鲜明分界,飞行时还能看到模糊的白色翼带。雄鸟更是自带“黑科技”——繁殖期会膨胀喉囊用于求偶展示,堪称鸟类界的“氛围大师”。


迁徙传奇

它们繁殖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的北极湿地,冬季则一路南飞至南美洲、大洋洲。在迁徙过程中途经中央北美洲,最终抵达南美潘帕斯草原过冬,少数种群则选择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名副其实的“跨半球旅行者”。而泉州的湿地滩涂,正是它们迁徙途中理想的补给站。


习性偏好

斑胸滨鹬栖息于潮湿的草地和沼泽边缘,偏好淡水环境。迁徙期间和冬季常见于各种湿地,包括天然和人工湿地。取食方式为视觉寻找,有时会探查。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食用种子。





斑胸滨鹬对栖息地的水质、食物丰度要求严苛,它的现身,证明泉州近年来对湿地、滩涂的生态保护已见成效——从退塘还湿到减少人为干扰,这片土地正持续为迁徙候鸟打造“安全补给站”,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

斑胸滨鹬在国内属少见过境鸟,此前在福建的记录不多。此次清晰影像与观测数据的留存,不仅填补了泉州该物种记录的空白,更能为研究其迁徙路线、停留周期、种群数量变化提供关键素材,助力全国性滨鹬类保护研究。

来源: 泉州市观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