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电池用两年就不耐用了?那大规模储能电池的“短命”问题更头疼!作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充电宝”,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因安全、低成本被寄予厚望,但传统钒基正极材料充放电几次就会“掉链子”——容量衰减快、锌负极还容易长“毛刺”。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 Energy》发表研究,给钒酸钠(NVO)正极裹上一层氧化铝(Al₂O₃)“纳米铠甲”,显著提升了电池稳定性,为大规模储能提供了新方案。

储能电池的“老大难”:正极“累垮”,负极“长刺”

“就像跑马拉松的运动员,还没到终点就体力不支。”研究人员这样形容传统ZIBs的困境。钒基正极材料理论容量高、结构开放,本是储能“好苗子”,但充放电时锌离子反复嵌入脱出,会让正极框架逐渐“散架”,容量越用越小。更麻烦的是锌负极,每次充电都会长出树枝状的“锌毛刺”(枝晶),刺穿隔膜造成短路,就像水管里长了水垢,水流越来越不畅。

这些问题让ZIBs难以大规模应用。比如一个太阳能电站的储能电池,如果用两年就衰减50%,更换成本比赚的电费还高。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加固”方法,从掺杂金属离子到表面包覆,但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工艺复杂,始终没找到“性价比之王”。

给正极“穿铠甲”:氧化铝涂层解决两大难题

这次我国团队另辟蹊径——用原子层沉积技术,给NVO正极表面均匀裹上一层Al₂O₃薄膜,厚度仅几个纳米,比头发丝细十万倍。这层“铠甲”看似薄,作用却不小:一方面像给正极材料“搭了脚手架”,抑制框架在充放电时的体积膨胀,减少结构坍塌;另一方面它是“离子筛选膜”,只允许锌离子快速通过,挡住杂质离子“捣乱”,让离子扩散系数提升了不少。

实验数据显示,改性后的NVO@Al₂O₃正极,在循环过程中展现出更稳定的电化学性能。物理表征(Fig. 2)显示,涂层后的材料颗粒结构更完整,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纹或破碎。电化学性能测试(Fig. 3)则表明,其电容贡献比例提高,意味着更多电荷能参与储能反应,就像运动员提升了“能量利用率”。

循环10次后:锌负极“光洁如新”

更惊喜的变化发生在锌负极。传统电池循环10次后,锌负极表面会布满针状枝晶,像“长了锈的钉子”;而NVO@Al₂O₃电池的负极(Fig. 5)却依然平整光滑,枝晶几乎消失。这是因为Al₂O₃涂层稳定了电解液界面,减少了副反应,就像给负极“铺了一层防滑垫”,让锌离子沉积更均匀。

研究还通过扩散和电容贡献分析(Fig. 4)发现,改性后的电池动力学性能更好,锌离子扩散更快,充放电响应更灵敏。这意味着它不仅“命长”,还能“快充快放”,更适应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波动需求。

从实验室到储能站:安全低成本是最大优势

“水系锌离子电池本身用水做电解液,不会像锂电池那样起火爆炸,加上铝涂层成本低、工艺简单,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团队成员解释。目前该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但已展现出明确的应用前景:如果未来能将电池循环寿命从几百次提升到几千次,储能成本有望降低30%以上,让太阳能电站、风电基地的“弃光弃风”问题成为历史。

当然,它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比如如何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让电池更“小巧能打”;如何解决长期循环后的涂层脱落问题。但这次的“铠甲”思路,无疑为储能电池的“长寿秘籍”提供了新灵感。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