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1984年,世界盲人联盟将每年10月15日定为国际盲人节,旨在唤起全球对盲人群体的关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盲人的平等权利。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助盲服务,但盲人群体的生活需求与健康守护仍需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什么样的人称之为盲人

很多人误以为“盲人就是完全看不见”,但从医学和国际标准来看,“盲人”的范畴更宽泛,特指因视力损伤导致日常活动受限的人群,国际上通常以世界卫生组织(WHO)视力损伤分级标准界定,主要分为“盲目”和“低视力”两类:

盲目(完全失明/严重视障):双眼中较好眼的矫正视力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这类人群无法看清眼前手部晃动,仅能感知光线明暗,甚至完全无光感,日常活动需依赖触觉(如盲杖)、听觉(如语音导航)或他人协助。

低视力(轻度至中度视障):双眼中较好眼的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他们并非“完全看不见”,可能能模糊看清大字体、人脸轮廓或近处物体,但无法识别远处路牌、手机小字,阅读、购物、过马路等日常场景仍存在明显障碍。

关于致盲眼疾,你了解多少?

多数致盲眼疾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长期忽视或管理不当的结果。临床中,四大常见眼疾是致盲主因:

白内障:占我国致盲原因首位,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若及时手术,术后视力恢复率较高,但农村地区因医疗资源不足,仍有大量患者延误治疗。

青光眼:被称为“沉默的视力小偷”,早期无明显症状,眼压升高会逐步损伤视神经,导致不可逆失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有家族史者需每半年做一次眼压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糖波动会损伤眼底血管,早期仅出现视力模糊,晚期可能视网膜脱落,严格控糖是预防关键。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0岁以上人群高发,黄斑区退化会导致中心视力丧失(如看不清人脸、无法阅读),戒烟、避免强光直射可降低发病风险。


关爱盲人,用爱守护!

帮助盲人无需特殊技能,日常点滴行动即可:

出行帮扶:遇到盲人过马路,可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协助”,得到同意后,让其握住你的肘部,并清晰描述路况。

环境友好:清理楼道、路边杂物,不占用盲道;放置物品尽量固定位置,避免突然移动障碍物。

平等沟通:与盲人交流时,用正常语速描述场景,避免使用让人不舒服的表述,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所以,让我们先从“正确认识盲人”开始,跳出“同情”的视角,用科学认知和实际行动搭建无障碍桥梁。每一次清晰的指引、每一段畅通的盲道,都是对“平等、包容”的最好诠释——守护他们的“视”界,也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温暖社会。

来源: 精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