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附近的电镀厂排出的废水,可能藏着比砒霜还毒的六价铬(Cr(VI))!这种无色无味的重金属离子,只需0.05 mg/L就可能诱发癌症,却让污水处理厂头疼不已:传统活性炭吸附容量不足100 mg/g,像用小勺子舀大水缸;进口离子交换树脂处理1吨废水要花上千元,中小厂家根本扛不住。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团队在《Front. Chem. Sci. Eng.》发表研究,用玉米秸秆做成氮掺杂生物炭负载纳米硫化亚铁(nFeS@NBC)复合材料,像一块“可重复拧干的纳米海绵”,吸附六价铬容量高达373.85 mg/g,再生5次后性能仍保持85%以上,让“变废为宝”的净水技术照进现实。

六价铬废水:传统处理方法的“三道难题”
皮革鞣制、金属电镀过程中,六价铬(Cr(VI))会随着废水偷偷溜进环境。它在水中以HCrO₄⁻形式存在,能穿透细胞膜破坏DNA,毒性是三价铬的100倍。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严格规定其浓度需低于0.05 mg/L,但处理它却像“徒手抓泥鳅”:活性炭吸附容量低,用几次就饱和;化学沉淀法产生含铬污泥,反而造成二次污染;纳米硫化亚铁(nFeS)虽能还原六价铬,却像调皮的沙子总爱“抱团”,反应活性一周内就下降50%。

企业更怕的是成本账。某电镀厂老板算过一笔账:用进口树脂处理1吨高浓度铬废水,材料费就要800元,一年下来够买辆小汽车。有没有一种材料,既能“吞下”大量六价铬,又能反复使用、成本低廉?

像烤红薯一样简单:玉米秸秆的“华丽变身”
团队把目光投向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他们发明了一步碳热还原法:把玉米秸秆、铁盐和硫源按1:1比例混合,扔进700℃高温炉加热,就像“烤红薯”一样,直接生成nFeS@NBC复合材料。电镜下看,这材料堪称“微观工程奇迹”:氮掺杂生物炭(NBC)形成蜂窝状多孔骨架,孔径约18.98 nm,比头发丝细上千倍,表面布满-NH₂、-OH等“小钩子”;纳米硫化亚铁(nFeS)颗粒像“微型还原工厂”,均匀镶嵌在孔隙中,直径仅几十纳米,专门把六价铬“改写成”无毒的三价铬。

为啥选玉米秸秆?因为它含丰富纤维素,热解后自然形成多孔结构,还能提供碳源和氮源,省去传统材料需要的复杂表面修饰。团队试过500℃、600℃、800℃等不同温度,发现700℃时材料性能最佳:nFeS结晶度高、分散均匀,避免了低温生成杂质、高温破坏孔隙的问题。

“吸附-还原”双杀:373mg/g容量从哪来?
实验数据显示,这块“纳米海绵”的吸附能力惊人:1克nFeS@NBC最多能“吞下”373.85 mg六价铬,是传统FeS/NBCs材料(204.5 mg/g)的1.8倍,相当于1个矿泉水瓶大小的材料能处理500升电镀废水。更厉害的是它的“持久战”能力:用0.1 mol/L NaOH溶液冲洗后,材料能再生循环使用5次,去除率仍保持初始性能的85%以上,而传统吸附材料通常2次就“罢工”。

这背后藏着“协同作战”机制: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像“渔网”捕获六价铬离子,nFeS再释放Fe²⁺和S²⁻将其还原成Cr(III),生成稳定的Cr₂O₃沉淀。XPS分析显示,还原产物占比高达70%,真正实现了从“转移污染”到“无害化处理”的跨越。更贴心的是,它在pH=3-9的宽范围内都能稳定工作,废水中常见的Cl⁻、SO₄²⁻等离子几乎不影响吸附效果,解决了传统材料“挑水质”的毛病。

每吨成本几百元:中小厂家的“环保救星”
这项技术最“接地气”的是成本——玉米秸秆每吨仅几百元,一步热解工艺无需复杂设备,规模化生产后材料成本可控制在每公斤50元以内,是进口树脂的1/10。团队测算,如果用nFeS@NBC处理电镀废水,每吨处理成本可降低60%以上,让中小厂家也用得起。

未来,这种材料可能成为污水处理厂的“新标配”:填进过滤柱就是“废水净化器”,饱和后用稀碱液冲洗再生,既减少危废产生,又降低处理成本。山东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开发连续流处理装置,让“玉米秸秆变净水神器”的梦想照进更多工厂。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