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皮革厂、电镀厂排出的废水中,可能藏着一种无色无味的“隐形杀手”——六价铬(Cr(VI))。这种重金属离子只需0.05 mg/L的浓度,就可能损伤肾脏、诱发癌症,却让传统处理工艺头疼不已:活性炭吸附容量低,离子交换树脂成本高,化学沉淀还会产生二次污染。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团队在《Front. Chem. Sci. Eng.》发表研究,研发出氮掺杂生物炭负载纳米硫化亚铁(nFeS@NBC)复合材料,像给废水处理厂配上“可重复使用的纳米海绵”,最大吸附容量达373.85 mg/g,远超传统铁碳材料,且再生5次后性能仍保持85%以上,为重金属废水处理开辟了低成本新路径。
六价铬废水:传统处理方法的“老大难”
六价铬(Cr(VI))是工业废水中的“顽固分子”,皮革鞣制、金属电镀过程中都会产生。它在水中以HCrO₄⁻或Cr₂O₇²⁻形式存在,像幽灵一样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严格规定其浓度需低于0.05 mg/L,但传统处理方法却难以兼顾效率与成本:活性炭吸附容量通常不足100 mg/g,用不了几次就饱和;化学沉淀法会生成大量含铬污泥,处理不当反而造成二次污染。更麻烦的是,这些材料大多“一次性”使用,处理1吨高浓度铬废水成本高达数百元,让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纳米海绵”的双重净化魔法:吸附+还原
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农林废弃物——玉米秸秆。他们用“一步碳热还原法”,把玉米秸秆、铁盐和硫源混合后高温加热,像“烤红薯”一样简单,直接生成nFeS@NBC复合材料。电镜下看,这种材料像一块布满蜂窝孔的“黑色海绵”:氮掺杂生物炭(NBC)构成多孔骨架,孔径约18.98 nm,比头发丝细上千倍,表面还带着-NH₂、-OH等“小钩子”;纳米硫化亚铁(nFeS)颗粒则像“微型化工厂”,均匀镶嵌在海绵孔隙中,直径仅几十纳米,专门负责把有毒的Cr(VI)还原成毒性低100倍的Cr(III)。
这种“结构+功能”的双重设计,让nFeS@NBC实现了“吸附-还原”协同净化。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像“渔网”一样捕获Cr(VI)离子,nFeS再释放Fe²⁺和S²⁻将其“改头换面”,生成稳定的Cr₂O₃沉淀。XPS分析显示,还原产物占比高达70%,真正实现了从“转移污染物”到“无害化处理”的跨越。
实验数据说话:吸附容量超传统材料,5次再生仍高效
“纳米海绵”的净化能力到底有多强?实验显示,在pH=5、投加量0.1 g/L的条件下,nFeS@NBC对Cr(VI)的最大吸附容量达373.85 mg/g,是传统FeS/NBCs材料(204.5 mg/g)的1.8倍,远超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更令人惊喜的是它的“超长待机”能力:用0.1 mol/L NaOH溶液简单冲洗,就能让材料“满血复活”,经过5次循环使用,Cr(VI)去除率仍保持初始性能的85%以上,而传统吸附材料通常循环2次就“罢工”。
团队还发现,这种“纳米海绵”特别“抗干扰”。废水中常见的Cl⁻、SO₄²⁻等离子几乎不影响它的吸附效果,在pH=3-9的宽范围内都能稳定工作,解决了传统材料“挑水质”的毛病。动力学实验显示,它对Cr(VI)的吸附在120分钟内就能达到平衡,比同类材料快30%,堪称废水处理界的“闪电侠”。
从实验室到污水厂: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这项技术最“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原料来自农林废弃物。玉米秸秆每吨成本仅几百元,经过一步热解就能变身高性能吸附材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研究团队测算,如果规模化生产,nFeS@NBC的成本可控制在每公斤50元以内,仅为进口离子交换树脂的1/10。
未来,这种“纳米海绵”有望成为企业的“环保神器”:填装进过滤柱,就能处理电镀、皮革废水;饱和后用稀碱液冲洗再生,材料可重复使用,大大降低危废处理成本。山东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表示,下一步将优化材料的机械强度,开发适合连续流处理的工业装置,让“纳米海绵”早日走进污水处理厂。
或许不久的将来,当你路过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清澈水中,正藏着这种用玉米秸秆做成的“净化卫士”在默默守护。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