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壳是不是刚买三个月就布满划痕?办公桌边缘的塑料包边磨得发亮?这些日常磨损的背后,藏着材料科学家的“老难题”——环氧树脂虽好用却“不禁磨”。近日,安徽理工大学团队在《Front. Chem. Sci. Eng.》发表研究,往环氧树脂里加入一种十二面体双金属咪唑框架(NiCo ZIF-67),就像撒入“微型耐磨滚珠”,让复合材料磨损率从9.69×10⁻⁵ mm³·Nm⁻¹骤降至0.74×10⁻⁵ mm³·Nm⁻¹,降低92.3%,表面粗糙度从“搓衣板”级(91.4μm)变成“镜面”级(13.1μm)。
环氧树脂:好用却“娇气”的材料界“劳模”
环氧树脂堪称现代工业的“万金油”:手机壳、电路板涂层、管道防腐层,甚至航天器零件都离不开它。它硬度高、耐腐蚀,加工起来像捏橡皮泥一样方便,可偏偏有个“玻璃心”——干摩擦时磨损率高达9.69×10⁻⁵ mm³·Nm⁻¹。简单说,用纯环氧树脂做的零件,就像用砂纸擦木头,几下就磨出深沟,一年不到就得换新。
为了给它“续命”,科学家们试过加纳米颗粒、碳纤维,结果要么这些“外来户”在树脂里“抱团”(分散性差),要么跟树脂“貌合神离”(界面结合弱)。就像往面团里撒沙子,揉不匀反而成了“疙瘩汤”,材料不仅没变强,还变得更脆。
“十二面体小骰子”:自带“钩子”的耐磨神器
团队盯上了一种叫“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材料。这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搭成的“微观笼子”,既有无机骨架的刚性,又有有机配体的“亲和力”。他们用声化学法做出NiCo ZIF-67,显微镜下看像一颗颗紫色的“十二面体小骰子”,直径约1μm,表面布满有机配体“小钩子”。
把这些“小骰子”混入环氧树脂,奇迹发生了:不用任何表面处理,它们就能均匀分散,“小钩子”还能和树脂分子“手拉手”(化学反应)。就像往面团里加了“带黏性的耐磨颗粒”,既不结块,又能牢牢“抓”住树脂,解决了传统填料“分散难、结合弱”的老大难。
从“砂纸”到“镜面”:磨损率降92%的秘密
实验数据显示,当NiCo ZIF-67添加量为3%时,复合材料耐磨性达到最佳:磨损测试后,纯环氧树脂表面磨出深沟(粗糙度91.4μm),而添加“小骰子”的材料表面几乎光滑(13.1μm)。更关键的是磨损率——从9.69×10⁻⁵ mm³·Nm⁻¹降到0.74×10⁻⁵ mm³·Nm⁻¹,降低92.3%,相当于从“用砂纸擦100下磨穿”变成“擦1300下才见痕迹”。
这背后藏着“牺牲式防护”机制:摩擦时,“小骰子”表面有机配体分解,释放Ni、Co离子与摩擦界面的铁反应生成Fe₂O₃颗粒,和未分解的ZIF骨架一起形成“转移膜”。就像给材料穿上“润滑铠甲”,把硬碰硬的摩擦变成“软缓冲”,难怪磨不坏!
不止耐磨:强度和耐热性也跟着“升级”
更惊喜的是,这种“铠甲”没让材料变脆。添加5% NiCo ZIF-67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从42.9MPa提到52.02MPa(+21.2%),断裂伸长率从3.51%增至4.36%(+24.3%),韧性反而更好。热稳定性也加分:600℃时残炭率从17.1%升到24.5%,高温下更抗分解。
最妙的是工艺简单:溶液混合后室温固化就行,不用复杂设备,成本低到适合量产。未来,你的手机壳可能用三年不花,机械齿轮寿命延长十倍,甚至航天器涂层在太空尘埃冲刷下也能扛更久。
想看看“十二面体小骰子”长啥样?去文中翻电镜图吧!或许下次换手机壳时,你就能摸到这种“磨不坏”的新材料了。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