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充电两小时,使用五分钟?电动车续航焦虑还没解决,电池又鼓包了?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科学家们多年来的“心病”——锂金属电池的枝晶难题。锂金属作为“能量巨人”,理论容量是传统石墨电池的10倍,却因充放电时表面会长出尖锐的枝晶,导致电池寿命短、安全性差。近日,我国学者在《Front. Chem. Sci. Eng.》发表研究,通过在锂金属表面构建Al-Li/LiF复合人工界面层,就像给电池穿上“防弹衣”,成功将锂金属电池循环寿命从600小时延长到2300小时,全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15.5%,为高能量密度电池实用化扫清了关键障碍。
锂金属的“致命缺点”:枝晶像“小刺”戳破电池安全
锂金属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的“希望之星”,理论容量高达3860 mAh·g⁻¹,相当于给电动车装上“超级油箱”,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但它有个“暴躁脾气”:每次充电时,锂离子在锂金属表面沉积,有时均匀如镜面,有时却会长出密密麻麻的枝晶。这些枝晶就像电池里的“小刺”,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刺”会越长越尖,最终可能刺穿正负极之间的隔膜,引发短路、鼓包甚至爆炸。
更头疼的是,枝晶断裂后会形成“死锂”,这些锂金属再也无法参与充放电,电池容量就像漏气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小。同时,锂金属还会与电解液持续发生副反应,电解液越用越少,电池寿命跟着“缩水”。传统锂金属电池在0.5 mA·cm⁻²的电流下(相当于手机日常使用强度),循环寿命通常只有600小时,远远达不到实用要求。
“软硬兼施”的复合界面层:Al-Li合金“缓冲”,LiF“挡刺”
为了驯服枝晶,科学家们尝试过各种方法:电解液加添加剂、设计三维骨架、开发固态电解质……但要么效果短暂,要么成本太高。我国团队另辟蹊径,想出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办法:给锂金属表面“镀”一层复合界面层,就像给它穿上“防弹衣”。
这层“防弹衣”是怎么制作的呢?研究人员将AlF₃粉末溶解在二甲醚溶剂中,均匀涂在锂箔表面,通过热处理引发化学反应,原位生成两种关键成分:Al-Li合金(Li₉Al₄)和LiF。Al-Li合金像“软缓冲垫”,柔韧性极佳,能抵消锂金属充放电时300%的体积膨胀(相当于气球吹大3倍再缩小,“缓冲垫”不会破裂);LiF则像“硬盾牌”,机械强度超高(杨氏模量53.3 GPa,是纯锂的48倍),能物理阻挡枝晶生长,防止它刺穿隔膜。
经过反复测试,团队发现20微米厚的复合层(简称LAF-20)效果最好:太薄挡不住枝晶,太厚会阻碍锂离子传输。这层“防弹衣”不仅能让锂离子快速通过(电荷转移电阻从343.40Ω降至58.36Ω),还能隔绝电解液与锂金属的接触,减少副反应。
实测:循环2300小时电压稳定,容量保持率提升15.5%
“防弹衣”的效果究竟如何?实验数据给出了答案。在对称电池测试中(模拟电池充放电循环),未加复合层的纯锂电池在0.5 mA·cm⁻²电流下仅能循环600小时,电压就开始剧烈波动;而穿上“防弹衣”的LAF-20电池,循环2300小时后电压依然稳定,寿命延长了近3倍。
在全电池测试中,效果同样显著。用磷酸铁锂(LFP)做正极时,LAF-20电池在1C倍率下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5.5%,而传统纯锂电池仅为60%;换成高镍正极(NCM811)时,传统电池150次循环后容量大幅衰减,LAF-20电池3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137 mAh·g⁻¹的容量。
更直观的是电镜照片:循环后,纯锂表面布满多孔、粗糙的枝晶,而LAF-20表面平整光滑,几乎看不到枝晶痕迹。这意味着“防弹衣”不仅能阻挡枝晶,还能保持界面稳定。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手机一周一充、电动车续航超1000公里不是梦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还具备工业化潜力。一步涂覆加热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无需复杂设备,适合大规模生产。未来,配备“防弹衣”的锂金属电池有望让手机续航一周一充,电动车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储能电站寿命延长3倍以上。
当然,研究团队也指出,目前复合层在极端温度(如-20℃或60℃以上)下的稳定性还需进一步优化。下一步,他们计划测试该技术在宽温区的表现,让“防弹衣”电池适应更多场景。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你再也不用为手机电量焦虑时,背后正是这项“防弹衣”技术在默默守护。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