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发现和使用人参最早的国家。“参”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自神农氏以来,尝百草,炙中药,前仆后继,从50多万种植物中,发现4700多味中草药。其中人参的发现和使用,是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人参的药用记载,最早出自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人参临床应用情况,最早记载于《武威汉代医简》。

人参的采集,最早记载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人薓,药草,出上党。”

最早的人参生长环境的记载,出自西汉末的《春秋纬》:“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泽之利,则摇不明人参不生。”

最早的人参栽培记载出自《晋书·石勒别传》:“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其盛。”

最早的人参加工记载出自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二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勿令见风。”

抚松人参采挖史


抚松人参的采挖历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开篇于1700年前,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书写着独特的篇章。《太平御览》的复刻本中,“慕容皝致人参十斤” 的记载,如同一把时光钥匙,将抚松人参采挖的起点精准定位在公元3世纪中叶。

渤海国向唐王朝朝贡的主要贡品之一是长白山野山参。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到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的220余年间,渤海国多次通过朝贡道入唐朝贡,均以山参为主要贡品。贡物人参主要是在汤河口(今抚松县仙人桥镇)采挖的上等老山参。

宋代,我国人参生产区较唐代向东扩大,伸展到黄河以东地带,一直绵延至泰山山区。宋朝与辽东并立,女真人以在长白山区采集的人参与宋朝开展以物易物的贸易活动。

参为主的采集业成为女真族的支柱产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州女真采挖山参10余万斤卖给中原,换取铧、锅、盐、粮等物品。采挖山参鼎盛时期约在1577—1609年之间。

女真人在与中原的人参贸易中打开了视野,最终统一各部落,建立大清。人参是清朝的重要经济来源,被称为“贡参”,每年必须按定额交进。清朝专门责成相关的衙署及官员办理参务,形成一套管理办法。到咸丰初年,官办采参业基本停止,民间采参业兴起。关内移民涌至长白山区采挖人参,出现一种挖参的行业,也叫挖棒槌业,棒槌就是人参。

长白山地域土匪麇集,加上过量采挖,使山参产量逐年下降,1929年,抚松县仅输出山参2834两。

长白山森林被大量采伐,破坏了山参生长条件,使山参资源日趋枯竭,产量逐年下降,但仍有百年以上的老山参出土。1981年,北岗地区出土过一苗参龄百余年的老山参,参体俊美,重九两二钱(按16两1斤,合公制285克),此参被作为国宝存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


抚松人参栽培史

中国栽培人参始于1600余年前。《晋书·石勒别传》记述,出生于上党地区武乡的石勒(274~333年)在其园圃中栽有人参。“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其盛”。宋·苏轼《小圃五咏·人参》,反映出宋代对人参栽培已经形成了专门的技术的状况。元·王祯著《农书》“农桑通诀”中,把“耕参地”视为栽培人参的重要措施,说明元代人参栽培已经有了很大规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人参“亦可收子,子十月下种,如种菜法”。表明当时人参栽培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唐钧《人参考》中记述的“秧参”栽培方法:“掘成大沟,上搭天棚,使不日,以避阳光,将参移种于沟内……”“种参之圃名曰参营……”。这些描述证明当时人参栽培面积和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参考》中还记述:“栽培人参首先从移山参开始,叫‘移参’”,即人们采挖野生人参时取年限未足者,移种野林之下或家园背阴处,经若干年长成,其成品叫“移参”。其后才发展为采种子进行播种栽植。

抚松的气候、土壤极适合人参的生长。原始森林形成的腐殖质土层养料充足,松散适度,利于植根保墒;玄武岩形成的白浆土和灰棕壤构成的底壤不渗漏,确保了水分充足。

正是这些独特的条件,孕育了汲天地之灵气和精华的百草之王——人参。同时,也培育了中国的“人参之乡”。


抚松园参栽培始于1567年(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近460年历史。1953年,抚松县东岗一村子周围发现一片纵90华里,横50华里的杂木林。经林业技术人员鉴定,确认为1567年(明隆庆元年)采伐原始林栽参后自然形成的杂木林,是抚松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参栽培遗迹。



1985年11月2日,《抚松县人参志》编写小组于东岗镇西江村发现一块参池底子,应在1686年以前(清康熙五十五年以前),距今300年以上。清乾隆中期(1758年前后)至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抚松县的东岗、西岗就有刨夫在窝棚前用原土培养山参。



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东岗、西岗(简称“两岗”)养参户已有400多户。汤河“大房子”(韩宪宗所设税务机构)每年仅园参一项抽银6000两。此时外地资本开始进入“两岗”,使园参生产逐渐产业化。



1881年5月,吉林将军拟定对人参诸草药课税。在汤河口设头道江局,各地方人参送到头道江局,领取人参税票,记录人参数量,计算纳税多少,送到吉林人参局,方准交易。每年的白露节(约9月上旬)前后,吉林将军派官员到汤河一带出产人参的地方查实人参数量;小雪前后,再赴营口各店按原件收十分之一的税银。



1901年,抚松一带土匪麇集,扰乱地方,人参业萧条,“两岗”参园仅存200户。



1914抚松县成立参会。当时,北岗、东岗、西岗“三岗营参园,年可出参二十八万斤,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出产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七,总销营口,分销全球,实为我国别特之出产。”



1932年,日本侵占东北以后,社会治安混乱,抚松县园参生产开始衰落。1939年6月1日,实行栽参业组合,成立伪兴农合作社,采取逐渐复兴参业的措施。



1946年,抚松县人民政府在东岗村建立国营参场。1955年改为抚松县地方国营第一参场。1949年,抚松县人民政府发放贷款扶持园参生产。当年园参面积为134319丈,产量60918斤。1957年3月,在兴参村建立地方国营第二参场。1957年9月,在新屯子村建立地方国营第三参场。



1979年抚松县参业收入首次超过农业收入。1984年成立地方国营第四参场。1986年成立抚临参场。1987年成立抚露参场。



至1987年,全县共有各种所有制参场33个,达到抚松人参栽培的鼎盛时期。


来源丨抚松发布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
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


来源: 抚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