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监护仪是重症医学科(ICU)守护生命的重要设备,对患者与家属而言,这些动态符号究竟传递着怎样的生命信息?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带您读懂其背后的 “语言”。
心率(HR):生命跳动的节律
心率通常以 “HR(Heart Rate)” 或 “Pulse(脉搏)” 标识,单位为 “bpm(次 / 分钟)”,代表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是反映生命活动最基础的指标。
在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正常心率范围为 60-100 次 / 分钟;长期运动的运动员或健身人群,心率可能低至 50 次 / 分钟左右,这属于生理性正常现象。
监护仪旁持续生成的起伏波形即心电图(ECG/EKG),其中每一个向上的 “尖峰”(医学上称为 QRS 波群),都对应着一次心脏收缩。临床中监护仪发出的 “滴滴” 提示音,也多与 QRS 波群同步,直观反映心跳节奏。

(▲AI图)
从异常情况来看,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钟称为 “心动过速”,可能由发热、情绪紧张、疼痛刺激、贫血、心力衰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发;心率低于 60 次 / 分钟则为 “心动过缓”,除了睡眠状态等生理情况,还可能提示心脏传导系统异常,需结合临床进一步排查。
血压(NIBP):血液流动的动力指标
血压常以 “NIBP(无创血压)” 标注,典型显示格式如 “120/80 mmHg”,代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其中,斜杠前的数字为 “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泵入动脉的最大压力,正常范围为 90-140 mmHg;斜杠后的数字为 “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管壁维持的最低压力,正常范围为 60-90 mmHg。

(▲AI图)
临床公认的理想血压通常低于 120/80 mmHg,但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存在差异,医生会设定个体化的理想血压目标。
长期血压过高(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心脏、大脑及肾脏,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血压过低(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乏力,严重时引发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常见于大量失血、脱水、严重感染等场景。
血氧饱和度(SpO₂):血液中的 “氧气储备”
血氧饱和度以 “SpO₂” 标识,单位为百分比(%),指血液中结合氧气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直接反映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人体 SpO₂应维持在 95%~100%;若低于 95% 需引起临床关注,低于 90% 通常被判定为 “低氧血症”,需及时采取吸氧等医疗干预措施。
当 SpO₂数值过低时,提示身体可能处于缺氧状态,常见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力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疾病,需结合患者症状进一步明确病因。

(▲AI图)
呼吸频率(RR):呼吸系统的动态信号
呼吸频率以 “RR” 标注,单位为 “次 / 分钟”,代表人体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正常呼吸频率约为 12-20 次 / 分钟;若频率显著过快(如超过 24 次 / 分钟)或过慢(如低于 10 次 / 分钟),多提示呼吸系统存在异常,可能与气道梗阻、肺部感染、呼吸中枢调节紊乱等情况相关,需密切监测并评估。

(▲AI图)
专家提醒
重症医学科主任万荣文介绍,监护仪会预设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一旦数值超出区间便会发出报警,但报警仅为初步提示信号。临床判断中,医生需结合所有监护数据、患者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及体征(如肺部听诊、意识状态)综合评估病情。
需特别注意的是,单一数值的轻微波动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如情绪变化、体位调整都可能导致短暂波动,家属无需过度恐慌,应遵循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佘璐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重症医学科 佘璐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