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这楼梯咋越爬越费劲,膝盖里跟装了个小电钻似的,疼得钻心!” 最近,长沙的张大爷拄着拐杖,一脸难受地跟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骨关节运动医学科李宝军主任医师诉苦。经过李宝军主任医师仔细问诊、做了检查,张大爷才知道,自己这是得了骨关节炎。

生活里不少中老年人都有过类似情况,总觉得关节疼就是 “人老了骨头脆”“骨质疏松闹的”,可压根没想到,让关节这么 “闹脾气” 的真凶,大概率是藏在背后搞鬼的骨关节炎!

一、关节里的 “缓冲垫”,咋就不管用了?

咱身上的关节像个精密的 “轴承”,关节软骨就是轴承上的 “缓冲垫”——又光滑又有弹性,骨头之间摩擦的时候全靠它顺滑。可一旦骨关节炎找上门,这层缓冲垫就会慢慢退化、变粗糙,严重的时候还会裂口子、出 “坑”,就跟旧轮胎磨没了花纹似的,最后骨头直接 “硬碰硬”,能不疼吗?

这病特别爱找中老年人,膝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都是重灾区。为啥它会盯上你?除了年纪大了,遗传、肥胖、关节受过伤、代谢紊乱都可能是 “帮凶”:体重超标的人,关节每天都得扛额外的重量,缓冲垫磨损得更快;要是运动方式不对,关节反复被冲击,也容易提前 “报废”。

二、骨关节炎的三个 “坏招”,你中招没?

骨关节炎搞破坏的时候,套路可多了,主要有这三个 “坏招”:

1. 疼痛 “拉锯战”

一开始它还挺 “收敛”,就趁你活动完才捣乱 —— 爬个楼、蹲下去再站起来,膝盖像被小刺扎了一下,歇会儿就能好,跟个见好就收的小调皮似的。

可等病情加重了,它就 “得寸进尺”:就算躺着不动,关节也隐隐作痛;严重的时候,平路散步都跟踩在针尖上似的,连日常买菜、遛弯都成了遭罪的事。

2. 僵硬 “枷锁”

早上起床的时候,关节跟生了锈的门轴似的,动一下都费劲;要是白天坐久了,站起来的瞬间关节会突然 “卡壳”,得缓好一会儿才能动,感觉身体被按下了暂停键。

3. 弹响 “小警报”

活动关节的时候,偶尔会听见 “咔咔” 的弹响,或者像有东西在摩擦的声音,就跟关节里藏了个小石子儿在滚似的,听着就心慌。

还有个常见的误会:不少人关节一受凉就疼,以为是 “受凉导致的”。其实啊,是发炎的关节太 “敏感”,冷空气一刺激,血管就收缩,疼痛就趁机冒出来了 —— 受凉本身跟骨关节炎没直接关系!

三、对付骨关节炎,得一步步来

要是关节开始 “闹脾气”,可别硬扛,赶紧去正规医院找骨科医生想办法才对。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一步步的治疗方案:

1. 基础治疗

先从生活习惯改起:学习正确的运动方式、物理治疗(热敷、超声波,相当于给关节做 SPA),再配上拐杖、护膝这些 “辅助神器”,减轻关节负担。

2.药物治疗

疼得明显的时候,医生会开点镇痛药,或者往关节腔里打药(相当于给关节贴层止痛贴、打支营养针);也能用中成药慢慢调理;要是疼得睡不着、还焦虑,抗焦虑的药也能帮上忙。

3. 修复性治疗

要是关节里的 “零件” 磨损得厉害,可能得做关节清理术、软骨修复术,给关节来个 “小手术修复”。

4. 重建治疗

要是关节已经 “千疮百孔”,那就得做人工关节置换术,给它换个 “新轴承”,这样就能重新灵活活动了。

四、提前给关节 “上份保险”,这三招得记牢

骨关节炎虽然 “难缠”,但提前预防能大大降低它找上门的概率,就跟给关节买了份 “健康保险” 似的,这三招一定要记好:

1. 控制体重,给关节 “减负”

关节就像个 “搬运工”,体重每多一斤,它的负担就重一分。有研究说:体重下降10%,膝关节炎的症状能改善 25%~50%!所以平时少吃点高脂、高糖的东西,再结合运动减减重(老年人减重的时候得练肌肉,别让关节 “光减负,没支撑”)。

2. 选对运动,给关节 “送营养”

别以为得了骨关节炎就不能运动!软骨没血管供血,全靠运动挤压关节液 “吃饭”—— 要是长期不动,软骨反而会 “饿坏”。推荐做低强度的运动:散步、打太极、游泳(就像给关节做温柔的按摩);也可以练练关节周围的肌肉,让关节更稳。

3. 给关节保暖,别让它 “冻着”

关节里的软骨、滑膜 “没血供还怕冷”,冷空气一冻,血管就收缩,营养也送不过去了。天冷的时候记得穿长裤,别让膝关节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就跟给关节套件保暖衣似的。

李宝军主任医师也提醒大家:关节是咱们走路、活动的 “好搭档”,别等它 “罢工” 了才当回事。早点了解、早点预防、早点治疗,就能跟骨关节炎 “和平相处”,让关节一直灵活能动!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骨关节运动医学科 吴育琴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