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跑!”——这或许是许多人在想象地震来袭时,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但这个看似出于本能的反应,却可能将你置于更大的危险之中。在经过对全球无数次震害案例的分析后,目前国际公认的黄金避险口诀是:“伏地、遮挡、手抓牢”(Drop, Cover, and Hold On),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搞懂这七个字背后的科学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快跑”是下策
地震中绝大多数伤亡并非来自建筑物的整体垮塌,而是源于“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和坠落。- 你与“震荡”的较量:强震时,地面的晃动方式复杂且剧烈,人就像站在一个剧烈摇晃的平衡木上,几乎不可能进行稳定、快速的移动。试图奔跑极易导致摔伤,甚至骨折。
- 致命的“空中杀手”:天花板的吊灯、书架上的 重物、窗户的玻璃、外墙的装饰物或广告牌……这些在地震中都会化身为高速坠落的“炮弹”。
- 你可能正跑向“陷阱”:在剧烈的晃动中,建筑物的门窗可能因变形而无法打开,楼梯也可能出现裂缝或与主体结构脱离。冲向这些地方,无异于将自己送入一个更不稳定的区域。
“伏地、遮挡、手抓牢”的科学依据
“伏地、遮挡、手抓牢”这一避险原则的制定,是基于地震中建筑结构的响应、破坏规律以及人体安全的科学分析。我国高层建筑都有着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较低。因此,避险策略的重点并非应对整个建筑的粉碎性倒塌,而是防范室内非结构构件(如吊顶、灯具、窗户玻璃、家具电器等)的坠落、倾倒和飞散造成的伤害。室内避险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力学密切相关。相比开阔的客厅中部,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卫生间,以及低矮、坚固的家具旁或内承重墙墙角,通常被认为是相对更安全的地点。
“伏地、遮挡、手抓牢”应该怎么做

- 伏地(Drop)——降低重心,稳住自身
双腿跪地,身体尽量蜷缩俯下,呈匍匐姿势。这个动作能给你一个低矮、稳定的支撑面,最大限度地防止你被晃倒。
- 遮挡(Cover)——寻找盾牌,保护要害
迅速移动到最近、最坚固的家具旁,例如结实的书桌、餐桌、会议桌下,或者内部承重墙的墙角。同时用双臂或手边的物品(如枕头、书包、厚的书本)护住头部和后颈。
- 手抓牢(Hold On)——固定庇护,随动而动
用一只手紧紧抓住你躲藏的家具的支撑腿(桌腿等),另一只手持续护住头颈。在整个晃动持续期间,都要保持这个姿势。因为地震的晃动是持续且方向多变的。你藏身的桌子可能会随之滑动。紧紧抓牢它是为了确保这个生命的“保护罩”始终在你的上方,不会在晃动中偏离,将你暴露在外。
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避震
- 在家里
躲在客厅的结实餐桌下、书桌下;承重墙的墙角(判断标准:通常是较厚的墙体);空间小、支撑性好的卫生间。远离窗户、玻璃推拉门、阳台、悬挂着电视的墙体、高大的开放式书架或酒柜旁、厨房(有明火、燃气和易碎的餐具)。
- 在卧室
如果来不及下床或移动到桌子下,立即用枕头盖住头部,并蜷缩身体滚到床沿外侧紧贴。坚固的床体能在坠落的楼板与床面之间形成一个关键的生存空间。
- 在学校或办公室
立即执行“伏地、遮挡、手抓牢”,迅速躲到自己的课桌或办公桌下。务必远离窗户和玻璃隔断。保持冷静,等剧烈的晃动完全停止后,再听从老师或安全员的指挥,有序疏散。
- 在商场、超市、电影院
就近蹲伏在结实的柜台旁、成排的座椅之间,或者向内承重柱的基部靠近,同时保护好头部。切忌冲向出口!人群在恐慌中的混乱是致命的。
- 其他特殊场景
在电梯里,立即按下所有楼层的按钮,一旦电梯在某一层停下,门一打开就迅速离开,寻找附近的安全地点避险。
在车上,司机应逐渐减速,将车靠路边停稳(避开立交桥、广告牌、电线杆等),留在车内并拉上手刹。直到晃动停止后再小心驶离。
参考文献
[1]刘温馨.防震减灾保安全,避险要点须牢记[N].人民日报,2025-05-13(013).DOI:10.28655/n.cnki.nrmrb.2025.006714.
[2]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及释义的通知[EB/OL].(2025-05-06)[2025-05-09].https://www.cea.gov.cn/cea/zwgk/tzgg/5812473/index.html.
[3] Mahdavifar, M., Izadkhah, Y. O., & Heshmati, V. (2009).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reactions during earthquakes: “Drop, Cover, and Hold on” or “Triangle of Life”.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eismology (IIEES).
来源: 木澜妈妈微课堂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木澜妈妈微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