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25年全国首个科普月,安徽建筑大学团委、艺术学院依托安徽建筑大学非遗美育工作室、安徽建筑大学星火馆(安徽省徽州雕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生开学之际,以“深挖传统脉络,培育非遗创新”为核心,精心打造非遗科普系列活动。活动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江南文化的婉约特色融入校园生活,引领师生穿越千年时光,在指尖技艺与耳畔韵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领略校园独特的美育魅力。


活动首章“东风更放花千树”,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徽州非遗画卷,将古老工艺的厚重与创意巧思的灵动完美结合。在校园展厅内,傩戏面具静静陈列,色彩浓烈的纹样间,仿佛仍能看见古徽州祭祀祈福的庄重场景;木刻版画以刀为笔,在方寸木版上复刻徽派建筑的飞檐翘角与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绒花匠人以蚕丝为料,指尖翻飞间,一朵朵色泽温润的绒花绽放;民俗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蕴含着徽州女子的细腻情感。徽州汪满田鱼灯通体流光,鱼鳞纹路细腻逼真;大型剪纸作品以宏大篇幅再现徽商的繁华盛景。手工艺体验区的师生们在葫芦上精雕细刻,将徽州山水、民俗故事化作指尖的立体诗篇。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创作,都是非遗与青春的对话,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当日暮降临,校园内响起锣鼓声,活动第二章“玉壶光转舞鱼龙”拉开帷幕,将非遗的热闹与活力推向高潮。从学校光启堂出发,由师生组成的民俗巡游队伍缓缓前行。打头的鱼灯队,数十盏鱼灯首尾相接,仿佛一群灵动的游鱼穿梭在校园林荫道上;舞龙舞狮队伍中,金龙腾跃,雄狮摇头摆尾,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民俗氛围。当队伍最终汇聚到日月广场时,师生们与鱼灯、龙狮近距离互动,感受着非遗民俗带来的热烈与喜悦。此刻,工科校园的严谨与民俗活动的热烈完美融合,传统民俗在青春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夜幕渐深,流光溢彩的灯光将校园装点得如江南夜色般浪漫。活动第三章“九天钧乐奏云韶”在湖畔精彩上演,青年师生化身黄梅戏演员,身着精致戏服,粉墨登场。婉转悠扬的唱腔与细腻传神的表演,将黄梅戏的声腔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师生们聆听着这来自徽州大地的天籁之音。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粼粼波光,与黄梅戏的雅韵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氛围。现场还开展了源自皖南泾县桃花潭的徽式龙舟竞渡活动,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向前冲刺,岸边师生的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将活动氛围再次推向高潮。


此次校园非遗科普活动,以富有创意的方式将徽文化与非遗技艺融入工科校园,不仅让师生们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更在动手实践与沉浸式体验中,激发了大家传承与创新非遗的热情。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工科高校美育新路径,让非遗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滋养更多青年学子的心灵,守正创新,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