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一项涵盖巴西、乌干达和菲律宾394例患者的研究[1]显示,大多数结核患者在治疗的前两个月内,发热、盗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能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但在痰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测中,仍可能残留存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若此时提前停药,这些残留的细菌很容易卷土重来,导致复发。复发时,患者往往再次出现咳嗽(75%)、发热(31%)、胸痛(25%),且复发几乎都源自体内未被彻底清除的原始菌株。[1]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殊生物学特性,它们能够进入一种休眠或极慢生长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细菌虽然仍然存在,但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对其几乎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药物主要在细菌快速分裂时才有效。[2]一旦停药,这些休眠的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导致发病。因此,必须坚持足够长的疗程,让药物有机会在细菌重新活动时将其彻底清除。

另外,有些人可能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仍处于潜伏性结核感染阶段。全球约四分之一人口处于这一状态,其中约5%–15%会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因免疫力下降而重新发病。[3]

而且治疗中途放弃,除了可能导致复发,还会让残存的结核菌获得更多机会产生耐药,最终演变成多药耐药结核(MDR-TB),严重者甚至将无药可用。

因此,症状缓解≠治愈。只有完成全程、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才是真正避免复发和耐药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Bark CM, Dietze R, Okwera A, et al.Clinical symptoms andmicrobiological outcomes in tuberculosis treatment trials. Tuberculosis(Edinb). 2011;91(6):601–604

[2] Connolly LE, Edelstein PH, Ramakrishnan L. Why is long-term therapyrequired to cure tuberculosis? PLoS Med. 2007;4(3):e120

[3] Kiazyk S, Ball TB.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An overview. CanCommun Dis Rep. 2017;43(3):62–66

作者: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李柏村 研究员 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