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水心病作为全球性的果实生理病害,广泛分布于各苹果栽培区,对红富士等主栽品种的商品价值构成严重威胁。其典型特征为果肉细胞间隙充水形成半透明水渍状斑块,病果易褐变腐烂且不耐贮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检测技术的突破,学界对水心病的认知已从传统生理描述深入至分子调控层面。本文系统梳理水心病的病理本质、分子机制、关键影响因素,重点阐述钙信号调控网络、无损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整合栽培与采后防控策略,结合当前研究瓶颈展望未来方向,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五、苹果水心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5.1 栽培调控技术
5.1.1 科学营养管理
营养调控的核心是维持矿质元素平衡,重点抓好钙元素供应:
补钙策略:采用"根部+叶面"协同补钙模式,根部补钙在花前1周进行,每株施EDTA钙100-150g;叶面补钙分别在花后10天、6月膨果期、采收前1个月进行,选用螯合态钙肥(如EDTA钙),避免与磷酸二氢钾等肥料混施,以防发生拮抗反应。
平衡施肥:控制氮钾肥用量,6月后停止施氮肥,膨果期钾肥用量不超过10kg/亩;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羊粪、堆肥),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1.5%以上,改善土壤结构与钙元素有效性。此外,花期喷施0.2%硼肥可促进钙元素吸收,降低发病风险。
土壤改良:对于pH>7.5的碱性土壤,施用硫磺粉或腐殖酸调节pH至6.5-7.0,提高钙元素的溶解度;采用生草覆盖技术,维持土壤水分稳定,避免钙元素淋溶流失。

5.1.2 水分精准管理
实施水分精细化调控,避免水分剧烈波动:果实二次膨大期(6-8月)若遇持续干旱,采用滴灌方式补水,每次亩灌水量控制在1.5-2方,间隔5-7天一次;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果园积水。套袋果园在高温天气可打开袋底透气孔,降低袋内湿度与温度,减少病害发生。
5.1.3 树体结构优化
通过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冬季修剪疏除过密枝、背上旺枝,夏季6月底前清理内膛枝,使果园透光率达到30%以上。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控制树高在3m以下,促进钙元素向果实运输。合理负载,每亩留果量控制在1.5-2万个,避免果实间养分竞争导致钙元素供应不足。

5.2 采收与贮藏调控
5.2.1 适时采收
采收时期的精准把控是防控采后水心病的关键。红富士苹果应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15%、果肉硬度8-9kg/cm²时采收,避免过晚采收。在新疆阿克苏等高发地区,可采用分期采收模式,先采收大果与外围果,降低发病风险。采收前1周通过无损检测设备进行抽样检测,对病果率超过10%的果园提前采收。
5.2.2 贮藏条件优化
采后快速预冷至0-2℃,可显著降低呼吸强度,延缓病害发展。贮藏期间维持相对湿度90%-95%,避免果实失水导致细胞结构破坏。采用气调贮藏(O₂浓度3%-5%,CO₂浓度1%-2%),可进一步抑制山梨醇代谢与病菌滋生,将贮藏期病果率降低15%以上。此外,贮藏前采用1%钙溶液浸泡处理,可补充果实钙含量,增强耐贮性。

5.3 分子育种防控
基于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分子育种成为防控水心病的新方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敲除MdWRKY9基因或抑制其表达,可显著降低山梨醇积累与发病风险。沈阳农业大学团队已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MdCRF4基因沉默的苹果株系,其水心病发病率降低60%以上,相关品种正在进行田间试验。此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MdSOT2基因低表达的优良单株,可加速抗病品种培育进程。
来源: 科普专员-张改运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专员-张改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