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水心病作为全球性的果实生理病害,广泛分布于各苹果栽培区,对红富士等主栽品种的商品价值构成严重威胁。其典型特征为果肉细胞间隙充水形成半透明水渍状斑块,病果易褐变腐烂且不耐贮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检测技术的突破,学界对水心病的认知已从传统生理描述深入至分子调控层面。本文系统梳理水心病的病理本质、分子机制、关键影响因素,重点阐述钙信号调控网络、无损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整合栽培与采后防控策略,结合当前研究瓶颈展望未来方向,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苹果水心病的分子调控机制

2.1 核心调控通路:钙信号介导的分子网络

钙元素作为植物细胞内关键第二信使,其调控水心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在近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沈阳农业大学李通/王爱德团队2024年发表于《Plant Journal》的研究,首次揭示了Ca²⁺-MdCRF4-MdWRKY9-MdSOT2调控模块的作用机制,为理解病害本质提供了分子基础。

该调控网络的核心作用链条为:

1. MdSOT2的关键作用:山梨醇-6-磷酸合成酶基因MdSOT2是调控果实山梨醇积累的关键基因,其转录活性直接决定果肉中山梨醇含量。山梨醇作为苹果主要光合产物与转运糖,过量积累会导致细胞间隙渗透压骤升,引发吸水充水症状。

2. MdWRKY9的转录激活:转录因子MdWRKY9可直接结合MdSOT2的启动子区域,通过激活其转录促进山梨醇合成,进而诱导水心病发生。研究证实,MdWRKY9的表达水平与病害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3. MdCRF4的上游调控:细胞分裂素响应因子MdCRF4能够同时结合MdWRKY9和MdSOT2的启动子,双向上调二者表达,形成病害促进的级联反应。

4. Ca²⁺的抑制效应:钙离子可诱导MdCRF4发生泛素化降解,通过切断调控链条抑制MdWRKY9和MdSOT2的表达,最终降低山梨醇含量并抑制水心病发生。这一发现首次明确了钙元素防控水心病的分子靶点。

2.2 代谢紊乱的关键环节

2.2.1 糖代谢失衡

水心病的本质是糖代谢紊乱导致的溶质失衡。研究表明,病果中山梨醇含量比健康果高30%-50%,而蔗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病害发生与山梨醇转运受阻直接相关。在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中,白天强光照促进山梨醇合成,夜晚低温抑制其向其他组织转运,导致果肉细胞间隙大量累积,引发渗透压失衡。此外,病果中苹果酸含量显著降低,导致糖酸比失衡,这也是"冰糖心"苹果口感偏甜的主要原因。

2.2.2 细胞壁与细胞膜损伤

钙元素缺乏会导致细胞壁中果胶酸钙合成不足,细胞壁结构松散,细胞间隙增大,为水分与溶质聚集提供空间。同时,细胞膜钙含量降低会破坏其流动性与稳定性,导致细胞液外渗,进一步加剧细胞间隙充水症状。电镜观察显示,病果细胞的细胞膜完整性显著下降,胞间层出现明显断裂。

2.3 基因调控的表观修饰

最新研究提示,表观遗传调控可能参与水心病发生。在低温胁迫下,MdWRKY9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其转录活性增强,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低温环境下水心病发病风险升高。此外,非编码RNA可能通过调控MdCRF4的表达参与病害调控,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

来源: 科普专员-张改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