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青年群体聚集的重要场所,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因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成为诈骗分子觊觎的重点领域——从“校园贷”“刷单返利”到“冒充老师收学费”“虚假实习招聘”,各类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仅造成学生财产损失,更可能影响其学业与心理健康。尤其对刚步入校园的新生而言,缺乏社会认知与风险判断能力,亟需一堂系统、实用的反诈必修课,筑牢入学后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保卫科带着学生走进杭州市科普反诈体验馆,以“实战解析+科技互动”模式,沉浸式学习反诈知识、掌握防骗技能。在体验馆内,师生们沿着“知诈、识诈、揭诈、防诈、反诈”五大篇章展区有序参观,各类创新反诈互动设备成为学习“利器”:通过反诈机器人查询最新诈骗手法,在反诈抢答机上检验知识掌握度,戴上VR反诈一体机“亲历”刷单返利、冒充客服等常见骗局,借助反诈万花筒直观拆解诈骗套路,在反诈剧场集中观看定制化反诈宣传片——这些体验内容精准契合大学生常见的诈骗场景,尤其是针对新生易踩的“校园贷”“二手交易诈骗”等陷阱,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提前“踩坑”、学会“避坑”。从“被动听案例”到“主动探套路”,沉浸式体验让师生们对诈骗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也逐步掌握了“识别—应对—防范”的全流程技巧,为新生反诈必修课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场景。
“之前总觉得诈骗离我们很远,但今天的VR体验和情景剧太真实了,尤其是模拟‘新生群里冒充学长收资料费’的场景,就像发生在身边,我才意识到——防范意识绝不能松懈。”浙江财经大学一名新生在体验后感叹道。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也表示:“我们专业常与自然打交道,面对复杂社会骗局容易缺乏警惕,这次系统学习让我掌握了不少实用技巧,我会把学到的反诈关键词和应对方法带回校园,协助老师开展新生反诈宣讲,争做反诈宣传员。”
此次高校师生的参观学习,既是杭州科普反诈模式辐射校园的生动实践,也为高校反诈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当今各种高科技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需要用科技手段进行反制。而高校由于学子流动性大、新生群体每年更新,更是需要常态化反诈教育的重要阵地。为让 “科技反诈” 进校园,多所高校计划建校内反诈体验馆。
杭州市反诈体验馆团队主动延伸服务链条,计划为有需求的高校提供支持,助力高校打造校内反诈体验馆:场地方面,结合高校实际需求建议规划 200-300 平方米空间,既保证展区功能完整,又适配校园现有场地资源;设备与软件上,将参照体验馆模式,提供 AI、VR 体验设备、反诈机器人、万花筒、抢答机及配套软件。此外,团队还将公益提供体验馆设计制作方案,为高校省去方案设计成本,帮助校园反诈体验馆快速落地、高效运转,让新生在校园上好反诈 “必修课”。
来源: 浙江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