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释义】:鹬鸟和河蚌互相争持,让渔夫一同捕获。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使第三方从中得利。

【出处】: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寓言讲述河蚌在岸边晒太阳,鹬鸟啄其肉,蚌合壳夹住鹬嘴。双方互不相让,最终被渔夫一同抓获。苏代以此故事劝说赵惠王勿伐燕,以免强秦坐收渔利。

【拓展】:“鹬蚌相争”常与“螳螂捕蝉”“两败俱伤”等近义词并列,强调内部争斗导致外部得利的风险。例如:两家企业恶性竞争耗尽资源,让第三方案占市场,正是鹬蚌相争;政治势力内斗导致国力衰退,亦为此理。反义词如“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则形容团结协作、共御外患的智慧。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鹬”泛指鹬科水鸟,尤指红脚鹬、矶鹬、扇尾沙锥等长喙涉禽。其与河蚌的生存博弈,揭示了自然界“协同进化”的永恒命题——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进化竞赛,往往造就意想不到的生态联结。

小档案

名称:红脚鹬

英文名:Common Redshank‌

学名:Tringa totanus

体长:25-29厘米

喙长:5-7厘米

体重:80-150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鹬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

红脚鹬是全球性分布的候鸟,主要栖息于亚洲地区,冬季南迁至南方水系及滨海地带越冬,春季迁徙至北半球繁殖。其迁徙路线覆盖东南亚至澳大利亚,涉及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红脚鹬偏爱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常栖息于沼泽、草地、河流、湖泊、水塘、沿海海滨、河口沙洲等水域或水域附近湿地上。‌

魅力靓照:

红脚鹬啄食河蚌的场面(图片来源:[1])

红脚鹬在海滩边寻觅食物(图片来源:Pixabay)

外形特征:

红脚鹬体型流畅,腿橙红色,腿脚细长适合涉水;喙部半部为红色,细长且尖端灵敏,可感知泥沙中猎物的微弱振动。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眼睛位置偏上,便于觅食时保持警戒。

生活习性: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刻起飞,边飞还边发出叫声,向同伴示警。主要以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陆栖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在浅水处或水边沙地和泥地上分散单独觅食,休息时则成群。

奇闻轶事:红脚鹬也钟情于赶海?真的假的!真的!
海边居民依据潮汐涨落的节律,趁退潮之际奔赴海岸滩涂或礁石区域采集海产品,称为“赶海”。而红脚鹬也爱赶海,这是其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

红脚鹬的喙部修长且尖锐,堪称它最精妙的生存利器。研究发现,其喙部探入泥沙后可如镊子般张开至2-3毫米,精准夹取食物。这般仿若“水下筷子”的独特构造,使它们无需将整个头部浸入水中便能准确捕食。凭借这一精巧工具,它们甚至敢于向外壳坚硬的蚌类发起挑战。

红脚鹬深谙潮汐之道,总在退潮之时结伴而行,涌向海滩与浅水区寻觅佳肴。潮间带的泥沙之下潜藏着琳琅满目的猎物——小型甲壳类生物、环节动物以及软体动物等,它们常隐匿于泥沙深层或石缝之间。红脚鹬那尖细灵活的喙部恰似探针,能够深入泥沙缝隙之中,从而高效地捕获藏匿于此的猎物。它们不仅能够迅速锁定暴露在海滩上的猎物,还会巧妙运用自己的长嘴搅动水面,制造浑浊之态以“浑水摸鱼”,啄食螺类、蚌类、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尽情享用海边的丰盛大餐。待到涨潮时分,它们便会转移至河口沼泽地带,用喙部在浅水中左右挥动,敏锐感知水流中传来的食物信号。这种精准高效的取食策略,使得它们在竞争激烈的湿地环境中得以占据一席之地。

每一只红脚鹬的迁徙之旅,都是跨越大陆的壮丽征程;每一次俯首觅食之举,皆是与湿地环境的精妙互动。它们于潮起潮落之间诠释着生存的智慧,也提醒着我们:守护湿地,便是守护这些生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佳彤的小窝.这就是鹬蚌相(xiang)争(zheng)![EB/OL].(2024-08-13)[2025-10-05].http://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5404880300424568610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