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化疗挺顺利,怎么腿突然肿了?”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家长们往往紧盯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却可能忽略一个“沉默的风险”——静脉血栓栓塞(VTE)。这种“血管里的血块路障”一旦形成,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近日,《Front. Med.》发表我国学者牵头的研究,基于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ALL-2015大数据,首次系统揭示了儿童ALL患者化疗期间VTE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临床管理要点,为守护患儿血管健康敲响警钟。
问题引入:白血病治疗的“隐藏关卡”,家长你注意到了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化疗方案的优化,治愈率已显著提升。但在与癌症“正面作战”时,很多家长和医护人员可能忽略了一个“背后偷袭者”——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就像血管里悄悄形成的“血块路障”,早期可能毫无症状,等发现时可能已堵塞血管。
“家长们更关注化疗后的呕吐、脱发,觉得‘孩子能扛过去就好’,但VTE可能在治疗中悄悄埋下隐患。”研究者指出,曾有患儿因肢体肿胀就医,检查才发现是VTE,“就像家里的水管堵了,初期只是水流变慢,等发现时可能已经完全不通——这种‘无声的风险’最需要警惕。”
研究背景:中国数据“补位”,儿童VTE风险不同于成人
虽然成人癌症患者VTE研究较多,但儿童身体机能、治疗方案与成人差异大,风险因素也“另有特点”。以往针对我国儿童ALL患者VTE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缺乏全国性数据。此次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2015年登记的ALL患儿数据,覆盖全国多家医院,首次描绘了我国儿童ALL患者VTE的“真实图景”。
“比如儿童化疗时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在成人中已知是VTE风险因素,但儿童导管类型、留置时间不同,风险程度需要专门验证。”研究者解释,此外,不同化疗阶段的药物剂量、患儿身体反应差异,也可能让VTE风险“时高时低”——这些细节都需要基于中国儿童的数据来厘清。
核心发现:三大“血栓导火索”,像“路标”一样提醒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儿童ALL患者化疗期间VTE的发生率不容忽视,而以下三大因素是“高危信号”:
1. 中心静脉导管:“救命管”也可能藏隐患
表3数据显示,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尤其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儿,VT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导管者。“导管就像一根‘外来的细棒’,长期留在血管里,会刺激血管壁,让血液更容易凝固成块。”研究者打比方,“就像水管里放了根细棒,水流经过时,杂质容易在棒周围堆积,时间长了就可能堵管。”
2. 诱导化疗期:血栓风险的“高峰期”
图1清晰展示了不同化疗阶段的VTE发生曲线:诱导期(治疗初期,快速杀灭癌细胞的阶段)是VTE的“高风险窗口”。这是因为诱导期化疗药物剂量大,患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凝固性增加,“就像河流突然涨水,水流湍急时,泥沙更容易沉积在河底,形成‘血栓沙洲’。”
3. 症状隐匿:近半数VTE可能“悄无声息”
表4显示,部分VTE患儿没有典型的肿胀、疼痛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孩子表达能力有限,轻微不适可能被当成‘化疗反应’忽略。”研究者提醒,“比如有的孩子只是活动时偶尔说‘腿酸’,家长以为是躺久了,实际上可能是血栓在悄悄形成——这种‘沉默的血栓’最容易延误干预。”
临床启示:从“发现再治”到“主动防御”,守护血管健康有方法
研究同时发现,VTE患儿经过规范抗凝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但表5数据显示,仍有少数患儿会出现血栓复发。这提示临床管理需“攻守兼备”:
- 高风险患儿要“重点筛查”:对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处于诱导化疗期的患儿,定期做血管超声检查,就像“给血管做‘体检’”,早期发现“血块路障”;
- 家长要学“风险信号”:如果孩子出现单侧肢体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或不明原因的胸痛、呼吸急促,别误以为是“化疗累了”,及时告知医生——这些可能是VTE的“求救信号”;
- 治疗需“个体化调整”:根据患儿年龄、血栓位置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平衡疗效和出血风险,“就像给不同体重的孩子调整衣服尺码,合身才安全”。
未来展望:让“血栓预防”成为儿童ALL治疗的“常规操作”
这项基于我国儿童数据的研究,不仅揭示了VTE的风险规律,更推动临床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研究者呼吁,未来应建立儿童ALL患者VTE风险评估体系,将血栓筛查纳入常规治疗流程,“就像给孩子系上‘血管安全带’,让抗癌之路更顺畅。”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