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白血病,化疗已经够受罪,怎么血管里还会‘长血块’?”这是不少儿童白血病家长的疑惑。近日,《Front. Med.》发表我国学者牵头的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ALL-2015的大样本数据,首次系统揭示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隐藏风险”——这种被称为“血管里的血块”的并发症,在化疗期间并不罕见,且与静脉导管使用、特定化疗阶段密切相关。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风险地图”,帮助孩子在抗癌路上多一层安全保障。

问题引入:白血病治疗的“隐形威胁”,家长你注意到了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癌症,随着化疗方案的进步,治愈率已大幅提升。但家长们可能不知道,治疗过程中还藏着一个“沉默杀手”——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就像“血管里的血块路障”,一旦堵塞血管,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时甚至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以往,医生和家长更关注化疗的呕吐、脱发等副作用,对VTE的认识不足。“就像冬天开车只防积雪,却忽略了路面结冰——VTE可能在孩子化疗时悄悄形成,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研究者解释。而这项基于我国儿童癌症协作组大数据的研究,正是要填补这一空白,让家长和医生看清“敌人”在哪。

研究背景:大样本数据“说话”,首次描绘中国儿童VTE全貌

为摸清儿童ALL患者VTE的“底细”,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2015年登记的ALL患儿数据,详细记录了他们化疗期间VTE的发生时间、位置、风险因素及治疗结果。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儿童ALL患者VTE的大规模研究,数据覆盖全国多家医院,结果更贴近我国儿童的临床特点。

“成人癌症患者VTE研究较多,但儿童身体机能、治疗方案不同,风险因素也不一样。”研究者强调,比如儿童化疗时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就可能是VTE的“导火索”,而不同化疗阶段的血栓风险也有差异——这些细节都需要专门研究来揭示。

核心发现:三大高危因素,像“路标”一样提醒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儿童ALL患者化疗期间VTE的发生率值得警惕,而以下三大因素最需关注:

1. 静脉导管:“救命管”也可能藏风险

表3数据显示,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尤其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儿,VT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导管者。“导管就像‘外来的管子’,长期留在血管里,可能刺激血管壁,让血液更容易凝固成块,”研究者打比方,“就像水管里放了一根细棒,水流经过时容易在周围堆积杂质。”

2. 化疗阶段:诱导期是“高风险窗口”

图1清晰展示了不同化疗阶段的VTE发生情况:诱导化疗期(治疗初期,目的是快速杀死癌细胞)的VTE发生率最高。这是因为此时化疗药物剂量大,患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凝固性增加,就像“河流流速突然变快,泥沙更容易沉积”。

3. 症状隐匿:近半数VTE可能“悄无声息”

表4显示,部分VTE患儿没有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孩子不会说‘我血管堵了’,如果只是轻微肿胀,家长可能以为是化疗后的正常反应,”研究者提醒,“这就像家里的水管堵了,初期只是水流变慢,等发现时可能已经完全不通——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临床启示: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御”,守护孩子血管健康

研究还发现,VTE患儿经过规范抗凝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会复发(表5)。这提示临床医生:

  • 高风险患儿要“重点盯防”:对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处于诱导化疗期的患儿,定期做超声检查,像“给血管做‘体检’”,早发现早处理;
  • 家长要学“风险信号”:如果孩子出现单侧肢体肿胀、不明原因的胸痛、呼吸急促,及时告知医生,别误以为是“化疗反应”;
  • 治疗需“个体化”:根据患儿年龄、血栓位置调整抗凝方案,平衡疗效和出血风险,就像“给不同体重的孩子调整药物剂量,精准才安全”。

未来展望:让“防血栓”成为儿童癌症治疗的“常规操作”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ALL患者VTE的风险规律,更推动临床从“发现血栓再治疗”转向“提前预防”。研究者呼吁,未来应建立儿童癌症患者VTE风险评估体系,将血栓预防纳入常规治疗流程,就像“给孩子系上‘血管安全带’”,让抗癌之路更顺畅。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