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 “党建引领、改革创新”主线,在探索社会化科普新路径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省科普联合会在省科协指导下,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契机,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起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科普新平台,形成了分众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科学传播机制,实现了从机制创新到实践落地的全方位突破,为浙江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大里程碑突破党建引领铸魂,凝聚精神共识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将党建工作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政治保障,以 “科小二” 精神凝聚共识,在科普社会化改革中实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突破。

1.职业化队伍构建:激活科普组织与创作动能

该会突破传统社团运作模式,构建起专业的理事会工作构架与近 30 人全职秘书处运营团队,形成策划组织与科学传播两支职业化队伍。这一举措使联合会具备了高效统筹大型活动与产出高质量科普内容的能力,为科普活动的规模化、专业化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美国百万粉丝博主阳离子领衔的 “Hi China” 项目获省级志愿服务金奖,其创作的科普短视频被《人民日报》聚焦报道,成为 2024 杭州生活品质十大现象,彰显了职业化团队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活力。


2.人才培育体系创新:打造科学传播 “梦之队”

围绕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该会牵头组建省级专家库,首批 318 名跨领域专家入库,发布 “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TOP10” 等三大榜单,获《光明日报》专题点赞。创新开展 “新质学堂”,邀请骆建军、丁列明等七位科技型企业家主讲,以 “创新实例 + 理论宣讲” 模式诠释新质生产力,吸引 80、90 后青年宣讲员加入,构建起老中青结合的科学传播梯队。全年组织线上线下培训 500 余人次,形成了 “培育 - 实践 - 评价” 的人才成长闭环。


3.社会资源集成突破:“两会两赛” 搭建科普生态平台

成功举办科普 Sci2U 年度大会、全国科普日浙江主场活动,吸引 19 个国家 30 余位国际专家参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暨军民会见外宾,163 家媒体聚焦报道。主办首届浙江科学传播大赛与 “沈括杯” 科普短视频大赛,汇聚科普科幻、理论宣讲等多领域资源,形成 “赛事选拔 - 内容孵化 - 传播推广” 的生态链条。其中,《浙里最科学 —— 地质博物馆》短视频获省级优秀科普作品银奖,“沈括杯” 大赛成为培育科普创作人才的重要平台。


四大工程提质增效夯实社会化科普发展根基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通过多方面工作,围绕人才培育、内容创作、活动创新、组织建设四个维度,为夯实社会化科普的发展根基带来显著成效。

1.人才培育工程:构建全链条科学传播生态

以 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为核心,推动省科协、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联合实施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形成科技工作者、教师、媒体人等多元参与的 “梦之队”。创新 “科普 + 理论宣讲” 模式,将《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宣讲与新质生产力解读相结合,培育青年宣讲员群体。“新质学堂” 第一季七期课程,通过企业家现身说法,为建设创新浙江提供实践样本,相关经验被《光明日报》作为科普创新典型案例推广。

2.内容创作工程:打造多元化科普产品矩阵

组建专业制作团队,构建 “短视频 + 微短剧 + 纪录片 + 科普剧” 的立体内容体系。《靠谱》系列 20 集短视频日均在杭州地铁触达 260 万人次,解答生活科学困惑;《当科学家穿越到短剧里》等微短剧以年轻化表达破圈传播;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科学经典与非凡课堂》,引入国际科技传播理念;联合出品《科学巨人沈括》纪录片与科学亲子剧《宇航员的一天》,形成 “线上传播 + 线下体验” 的内容生态。在 “科普中国” 建立科普号,“科小二” 公众号月均阅读量超 16 万次,构建起多平台传播网络。

3.活动创新工程:打造品牌化科普场景矩阵

承办 “9・14” 中国科普日浙江主场活动,以新理念、新成果展示获卢山副省长等领导点赞;科普 Sci2U 年度大会倡导 “凡人科学” 理念,推动公众与科学家协同解决社会问题;承接中国科协社区科普试点项目,在余杭百丈镇打造 “一体两翼” 服务样板,其健康科普现场会入选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持续开展 “少年科小二” 项目,在春晖小学等校建立社团,组织 “未来科学家” 研学营,联合举办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钱塘江涌潮科普等 32 场公益健康讲座,线上参与超 300 万人次。

4.组织建设工程:构建 “七型” 现代化社团治理体系

以党建为引领推进规范型、清廉型、创新型、学习型、专业型、智库型、内驱型组织建设。每周召开会长周会与 “周四夜学”,全年开展 51 期学习活动;成立功能性党支部,建立清廉制度体系;创新提出 “科研 - 科创 - 科普” 三位一体生态观,引入 AI 技术提升效能;会长团队领衔开展《社会化科普的浙江实践》等课题研究,《“蓝色循环” 项目调研报告》获省领导批示;通过 “吐槽会”“点赞会” 等机制激发团队内驱力,形成专业化、高效率的运营体系。

四大标志性工作,开启科普社会化进阶之路

2025年上半年,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以修订后的国家《科普法》为依托,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作为行动指南,精准施策,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类人群部署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重点完成四项标志性工作,助力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1.沈括科学精神传播计划系统推进

省科普联合会聚焦沈括这一“生于杭州、魂归杭州”的科学巨匠,首次凝练沈括科学精神三大新时代内涵,即“来自实践的闻见主义精神、来自民间的经世致用精神、来自热爱的精研深究精神”。成立全国首个省级科普基金会 “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设六大专项基金;设立沈括科学传播奖,填补社会高层次科普奖项空白。通过教育实践扎根、文化创作破圈、品牌活动引领等路径,多维度弘扬科学精神,完成纪录片《科学巨人:沈括》拍摄、原创科普剧《当沈括来到 2025》创作。

2.“科研 - 科创 - 科普”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该会以杭州“六小龙”带来的创新启示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科研-科创-科普”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并创新性地提出“成功=政府(阳光)×市场(土壤)×人才(种子)×文化(气候)”这一生态公式,系统揭示“六小龙”背后的浙江创新密码。

3.科学传播组织体系纵横联动

依托科普工作室等分众化载体激发凝聚会员和“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力量,与地方科协协同拓展外部组织网络,构建纵横联动的科学传播组织体系。具体说来,推出理事单位 “五个一”、会员单位 “三选一” 服务包,收到 136 家科普工作室申报(覆盖全省 11 地市,含 AI、生命健康等领域)。持续推进“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与浙大城市学院共建 “梦之队”,邀请院士进校园。在地方联动方面,推动绍兴、衢州及南浔区双林镇科普联合会成立,与 6 个未建联合会的地市科协开展交流。

4.科普产业化与国际化探索

省科普联合会以推动我省科普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为最具辨识度的特色方向,努力成为专业化科普社会组织,探索构建“七型”新时代标杆科技社团的浙江范式。该会经过系统研究浙江省科普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形成了《关于推动浙江省科普产业化的建议》。在国际化探索方面,省科普联合会与世界科技传播学会签约,筹备 2025 年 Sci2U 科普大会;积极推进中日韩科学传播平台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等。

从西子湖畔到之江两岸,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以党建为帆、以创新为桨,在社会化科普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未来,该会将继续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大科普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科普事业的浙江实践谱写新的华章。

来源: 众创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