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血液中的“甜蜜”警报:关于糖尿病,您必须知道的几组数字

在我们的身体里,葡萄糖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核心燃料,而胰岛素,则是打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顺利进入的“唯一钥匙”。当这套精密的系统出现故障,钥匙匮乏或锁芯生锈时,“糖尿病” 这一慢性疾病便会悄然来临。

今天,我们结合2024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3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 及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 年糖尿病诊断更新建议,通过几组关键医学数据,揭开糖尿病诊断与管理的科学面纱。

一、健康失衡:当 “钥匙” 与 “锁” 出问题

糖尿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均与 “胰岛素 - 葡萄糖” 调节机制失衡相关:

1 型糖尿病:身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生产 “钥匙”(胰岛素)的 “工厂”(胰岛 β 细胞),导致钥匙极度匮乏,多见于青少年,占比约 5%。

2 型糖尿病:占比超 90%,核心是 “锁”(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生锈(胰岛素抵抗),长期 “开锁困难” 会让 “钥匙工厂” 过度劳累而衰竭(胰岛 β 细胞功能下降),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年轻化趋势明显。

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激素变化导致胰岛素抵抗,若血糖无法控制,会增加母婴远期代谢疾病风险,是育龄女性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特殊类型糖尿病:占比不足 5%,包括遗传缺陷(如 MODY 综合征)、药物诱导(如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胰腺疾病(如胰腺炎)等引发的糖尿病。

二、诊断 “金标准”:锁定糖尿病的四大关键检测

医生判断是否患糖尿病,需依据以下四项权威检测,其中部分标准已结合最新指南优化:

1. 空腹血糖——基础的 “晨间普查”

检测要求:至少禁食 8 小时(12-14 小时为宜,不超过 16 小时),上午 7:00-9:00 采血,空腹期间可少量饮白开水;检测前 1 天需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及高糖饮食,停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需遵医嘱)。

临床意义:反映身体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控制能力,是最易普及的初筛指标。

参考范围:

正常:<6.1 mmol/L;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6.1-6.9 mmol/L;糖尿病诊断标准:≥7.0 mmol/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严格的 “压力测试”

检测要求:试验前 3 天正常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150g,避免低碳水饮食),试验日空腹采血后,5 分钟内喝完含 75g 无水葡萄糖(或 82.5g 一水葡萄糖)的 300mL 温水;喝完后静坐(避免走动、进食、吸烟),分别于 1 小时、2 小时采血(部分情况需加测 3 小时,遵医嘱)。

临床意义:捕捉 “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失控” 的潜在人群(如早期 2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比空腹血糖更灵敏。

参考范围(餐后 2 小时):

正常:<7.8 mmol/L;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IGT):7.8-11.0 mmol/L;糖尿病诊断标准:≥11.1 mmol/L;妊娠期糖尿病诊断(餐后 1 小时≥10.0 mmol/L 或 餐后 2 小时≥8.5 mmol/L,且空腹≥5.1 mmol/L,任一项达标即可诊断)。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可靠的 “历史档案”

检测优势:不受短期饮食、运动、情绪波动影响,能反映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是国际公认的 “长期血糖金标准”,且无需空腹,可随时采血。

参考范围:正常:<5.7%;糖尿病前期(高风险):5.7%-6.4%;糖尿病诊断标准:≥6.5%(需排除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疾病,如地中海贫血,此类情况需结合血糖检测判断)。

4. 随机血糖——紧急的 “即时快照”

检测场景:无空腹要求,任意时间采血,尤其适合有 “三多一少”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人群。

诊断标准:≥11.1 mmol/L(若伴随症状,一次达标即可诊断;无症状者需结合空腹血糖或 OGTT 确认)。

表1:糖尿病诊断核心指标一览表

检测项目反映时段正常范围糖尿病前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瞬间基础状态<6.1 mmol/L6.1 - 6.9 mmol/L≥ 7.0 mmol/L
OGTT 2小时血糖糖负荷后状态<7.8 mmol/L7.8- 11.0 mmol/L≥ 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过去2-3个月< 5.7%5.7 - 6.4%≥ 6.5%
随机血糖任意即时状态--≥ 11.1 mmol/L(伴症状)

注:以上数值基于 2024 CDS、2023 ADA 及 WHO 指南,具体解读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由医生综合判断。

三、科学管理:超越诊断的终身守护

确诊糖尿病并非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起点。结合最新指南,科学管理需覆盖 “疗效监测、并发症筛查、综合风险控制” 三大维度,且需明确具体目标与频率:

1. 疗效监测:个体化控制血糖

(1)血糖监测频率:

胰岛素治疗患者:餐前、餐后 2 小时、睡前各 1 次(血糖不稳定时加测凌晨 2-3 点,避免低血糖);

口服降糖药患者:每周 2-4 次空腹或餐后 2 小时血糖;

糖尿病前期人群:每 3-6 个月测 1 次空腹血糖或 HbA1c。

(2)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

年轻、无并发症、预期寿命长:<7.0%(更严格,减少远期风险);

老年人(≥65 岁)、有严重并发症(如肾衰竭、心血管病):7.0%-8.0%(放宽,避免低血糖风险);

终末期患者(如晚期癌症):<8.5%(进一步放宽,优先保证生活质量)。

2. 并发症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需重点筛查以下项目:

(1)糖尿病肾病:

首选指标: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UACR),随机尿即可检测;

筛查频率:2 型糖尿病确诊时即查,1 型糖尿病发病 5 年后每年查 1 次;若 UACR 异常,每 3 个月复查 1 次。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筛查项目:眼底照相(初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病变程度);

筛查频率:2 型糖尿病确诊时、1 型糖尿病发病 5 年后,每年查 1 次;若已出现病变,每 3-6 个月查 1 次。

(3)糖尿病神经病变:

筛查项目:足部触觉(10g 尼龙丝)、温度觉、振动觉;

筛查频率:每年 1 次,若有麻木、疼痛等症状,每 6 个月查 1 次。

四、给您的健康悄悄话

1. 正视前期,主动逆转:糖尿病前期是 “可逆窗口期”——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约 30%-50% 人群可恢复正常。若任其发展,每年约 5%-10% 会进展为糖尿病。

2. 规范检测,细节避坑:测空腹血糖前别喝含糖饮料(哪怕是 “无糖” 饮料,也可能含代糖影响结果);做 OGTT 时别走动、别憋尿,否则会导致血糖偏低,误判为 “正常”。

3. 不盯 “瞬间”,看 “长期”:一次血糖高(如餐后 10 mmol/L)无需焦虑,但若 HbA1c 持续≥7.0%,说明长期控制不佳,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生活方式,是 “基础药”:

饮食:每日总热量需结合个人体重进行合理控制,确保热量摄入与身体需求相匹配。碳水化合物在每日膳食中应占据适宜比例,选择时优先考虑全谷物、杂豆等升糖指数较低的种类。同时,要保证每日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日常饮食中可多搭配蔬菜、菌菇类食物,以助力肠道健康与血糖稳定;

运动:每周坚持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保持合适的时长,每周安排合理的运动频次即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运动时应避免空腹状态,防止因能量不足引发低血糖问题;

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需要通过科学方式进行适度减重。通过合理减重,能够对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状况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帮助调节血糖代谢机制,为糖尿病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糖尿病是 “可防、可控、可管理” 的慢性病。读懂这些关键数字,能帮您更精准地掌握健康主动权,愿每个人都能管好身体里的 “甜蜜”,拥有高质量的长久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J].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 1): S1-S216.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Summary of revision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ement-1): S5-S10.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WST 661—2020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来源: 检验人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