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我们总在强调血栓的危害。今天,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蒲群旺主任,从临床视角告诉大家:血栓不是“心脑血管专属问题”,它可能在术后卧床、久坐追剧,甚至怀孕生子时悄悄找上门。

血栓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很多人对血栓有个误区,觉得它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在普外科病房,有20多岁的外卖员,因车祸术后卧床一周,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有刚做完胆囊手术的中年女性,因怕疼不愿下床活动,险些引发肺栓塞——这种由血栓导致的急症,死亡率堪比急性心肌梗死。

警惕这三种“血栓高发场景”

1.术后“静养”误区:不少人认为手术后“躺得越久恢复越好”,但对普外科患者来说,无论是胃肠手术、肝胆手术还是疝气手术,术后24~48小时内,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比如床边站立、慢走),能大幅降低血栓风险。临床数据显示,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是主动活动者的4倍。


(▲AI图)

2.久坐不动的“隐形伤害”:连续4小时以上的办公、追剧、长途乘车,会让下肢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像“停滞的河水”一样淤积在血管里,慢慢形成血栓。我们曾接诊过一位程序员,连续加班3天,起身时突然感觉左腿剧痛,检查发现血栓已堵塞下肢主要血管,差点面临截肢风险。

3.特殊生理阶段的风险:孕期女性因激素变化,血液黏稠度升高;产后妈妈因卧床休养、血流缓慢,都是血栓的高危人群。

防控血栓:记住这几个实用方法

1.主动“动起来”:久坐或久卧时,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术后患者在医生允许下,尽早下床慢走;即使无法起身,也可以在床上做“踝泵运动”,具体步骤如下:


(▲踝泵运动视频)

2.足量“喝够水”:成年人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约7-8杯),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尤其在干燥季节、运动后或术后恢复期,更要注意补水,别用饮料、咖啡替代。

3.高危“早排查”:有血栓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或刚做完手术、处于孕期/产后的人群,属于血栓高危群体。建议每年体检时增加“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比出现症状后再治疗简单得多。

4.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核心作用就是通过药物调节凝血功能,在不影响伤口愈合的前提下,让血液保持“适度流动”,从源头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蒲群旺主任提醒:血栓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危及生命;但只要我们主动做好防护,就能大幅降低风险。今天是世界血栓日,让我们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从“主动活动”“足量喝水”这些小事做起,别让“沉默的杀手”有机可乘。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普通外科 唐罗曼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唐罗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