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李同学(化名)骑车时不慎摔倒,双腿软组织挫伤,行走时疼痛明显。她原本打算在家静养几天,等疼痛减轻再外出。不料,卧床一周后,她的左腿及脚掌都出现了明显肿胀、持续性胀痛,行走更困难了!

李同学赶紧来到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就诊。经下肢MRI与血管彩超检查,被确诊为“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伴有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下腔静脉狭窄。而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冲进肺动脉,引发肺栓塞造成死亡。

情况紧急,普通外科二病区团队为李同学实施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成形术”。经过治疗,李同学左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复查发现危及生命的血栓已“不见踪影”!

普通外科二主任郭驰介绍:血栓是潜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段。血管内一旦形成血栓,将会减缓或阻断正常的血流,血栓脱落、迁移至其他器官,则会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头到脚,积极管控;预防血栓,守护健康”,旨在提高患者及公众对血栓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认识血栓:生命航道上的“路障”

如果把我们的血管比作身体里四通八达的河流,血栓就是河水中形成的“泥沙淤积”或“路障”。它一旦堵塞关键河道,就会导致下游“断流”,引发严重的后果。

1.堵在大脑→脑卒中(中风)

2.堵在心脏→心肌梗死

3.堵在肺部→肺栓塞(死亡率极高)

5.堵在四肢→深静脉血栓,导致肿痛,甚至坏死

这些并非危言耸听。久坐不动、长期卧床、手术后、高龄、肥胖等都是血栓的高危因素。但请记住,预防,永远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治疗!

预防血栓:从头到脚,积极管控

预防血栓,不是一个局部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系统工程。让我们从“头”开始,一直到“脚”,落实每一步:

1.“头”脑清醒,建立意识

知风险:了解自身情况,如果是住院、手术后、孕妇或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请格外警惕。

识症状:牢记血栓信号——单侧肢体肿胀、发红、疼痛;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突然出现的头晕、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2.“口”腹之欲,健康为先

喝足水:保证每天充足的饮水(1500-2000ml),避免血液因缺水而变得粘稠。温水是最好的“稀释剂”。

管住嘴: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控制体重,减轻血管负担。

慎服药:部分女性由于避孕、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等原因需要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而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会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和动脉血栓的风险增加。因此,切勿自行滥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心”情愉悦,循环通畅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因为压力激素也可能影响血液状态。

4.“手”脚勤快,动则有益

告别“久坐”:无论是办公还是长途旅行,每隔1-2小时就起身活动一下。做一做脚踝泵运动(勾脚尖、绷脚尖,像踩油门一样),这个简单的动作是预防下肢血栓的“黄金动作”。

主动运动:日常生活中,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积极预防:住院患者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者,可以由专业人员协助进行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家属也可以学习帮助按摩四肢。

血栓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控!在这个世界防血栓日,让我们携手行动,从改变一个姿势、喝下一杯水、进行一次散步开始,从头到脚积极管控,一起拆解血栓这个“隐形炸弹”。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VTE院内护理预警小组 刘娟 刘为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刘娟 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