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投鼠忌器

【释义】:要打老鼠,又怕砸坏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担心伤及无辜或损害重要事物。

【出处】: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贾谊以此劝谏皇帝惩戒臣子需注意方式,避免损害君主尊严。

【拓展】:“投鼠忌器”常与“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等近义词并列,强调行动时因复杂关联而产生的顾虑。例如:清除腐败分子时担心影响机构稳定,便是投鼠忌器;批评教育孩子时怕伤害其自尊心,也是此理。反义词如“大刀阔斧”“百无禁忌”,则形容行事果决、毫无顾虑。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鼠”特指家栖鼠类,如褐家鼠、小家鼠。其伴人而居的习性、敏感的神经结构与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其成为人类生活中既熟悉又难以彻底清除的存在。

小档案

名称:鼠  

英文名:Mouse  

学名:Muridae  

体长:20-28厘米(不含尾)  

体重:200-500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全球性伴人分布,从城市下水道到农村谷仓皆有其踪迹  

魅力靓照:


鼠类胡须是精密的触觉导航系统(图片来源:包图网)


鼠类非常灵活(图片来源:包图网)

外形特征:

褐家鼠体型粗壮,吻部钝圆,耳短厚且前折不及眼。尾长略短于体长,覆有环形鳞片。前肢具四指,后肢五趾,指趾末端均具锐爪。门齿终生生长,每月可长3厘米。

生活习性:

老鼠来无影去无踪,从来不与人打照面。它们的咬合力达1500千帕,能在混凝土中啃出直径8厘米的通道;嗅觉很灵敏,尤其对人的气味更是熟悉,只要一闯到便远远地避开。它们的巢同样也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从来不会受到干扰。

奇闻轶事:老鼠堪称践行“三十六计,跑为上策”的高手?真的假的!真的!

一些鼠类由于其破坏力强、偷吃粮食等特征,常常会遭到人类驱赶。不过,人们注意到,老鼠躲避与逃窜的动作极为迅速,堪称“逃跑专家”。当遭遇天敌时,它们还会施展一动不动的“装死策略”,即凭借僵直防御行为来保全性命,可谓是“演技”高超。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难以直接将其捕获。那么,为何老鼠的反应会如此迅速?它们这般灵活敏捷的逃跑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天生的“逃跑专家”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是老鼠遇到危险反应极其迅速。不管是猫抓老鼠,还是人类追打老鼠,我们往往只能看见它一溜烟的跑了,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而且它们逃跑时非常敏捷,可以瞬时改变方向、攀爬跳跃、上蹿下跳,这使得比老鼠比一些大型动物在运动灵活性上具有了天然的优势。

众所周知,老鼠在面临危险时反应极其灵敏。无论是被猫追逐,还是受到人类的驱赶打击,我们通常只能看到它如一阵风般溜走,甚至都来不及看清它的颜色。而且,它们逃跑时动作敏捷异常,能够瞬间改变方向、攀爬跳跃、上下穿梭,这使得它们在运动灵活性方面相较于一些大型动物具备天然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老鼠十分机警聪慧,其大脑内存在一些特殊结构,使它们能够在逃跑之前预先感知到危险的存在。老鼠之所以被称作“逃跑天才”,正是因为它们可以迅速察觉危险的降临,并通过一条专门的快速通道,迅速启动逃跑、僵直等防御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老鼠仅需0.05秒便能检测到危险信息,且这些信息能够快速传递至大脑并引发相应行为。

拥有“警报专线”

老鼠的视网膜中存在一条独特的“警报专线”,可助其快速探测到危险信号。这条“警报专线”由视网膜中的阿尔法神经节细胞构成。实际上,无论面对的是迎面扑来的猫,还是从空中俯冲而下的猫头鹰,在老鼠眼中都只是一个逐渐逼近的黑影。研究人员发现,只要向老鼠展示一个由小变大的黑色圆形图案,就会触发它的逃跑和僵直反应。而阿尔法细胞恰好能够捕捉到这种逼近黑影的刺激,并向大脑发送电信号——危险即将来临!该电信号无需经过大脑皮层的处理,可直接进入负责防御行为的脑区,将危险转化为即时行动。

这条高速通路起始于视网膜,将危险信号传输至大脑中的一个特定区域——“上丘”。随后信号在此“兵分两路”,一路传导至指挥运动的脑区,启动防御行为;另一路则抵达负责产生恐惧情绪的脑区,使老鼠感受到恐惧。如此一来,危险信息无需先经大脑皮层分析处理,再通过与运动相关的脑区来执行动作,信息传递路径大幅缩短。此时,老鼠无需思考便能做出反应,呈现出类似“下意识”的行为。正是凭借这样一条高效的报警专线和快速的应激系统,老鼠得以迅速躲避捕食者的突然袭击。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