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重症监护室(ICU)的病人总是躺着接受治疗。但您能想象吗?有时,让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趴过来”,反而是拯救他生命的关键一步。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ICU就通过一种名为“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方式,成功帮助一位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李先生(化名)战胜病魔,顺利转回普通病房。
一个月前,李先生因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被送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ICU。他的双肺在病菌和炎症的攻击下,变得像一块严重浸水的海绵,充满了液体和渗出物,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
即使在高参数呼吸机的辅助下,他的血氧饱和度依然持续低迷,病情极其危重。“当时的情况非常棘手,患者的肺部分区域实变,通气和换气功能极差,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主管医生杨永康介绍道。
面对困境,ICU团队果断决定为李先生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也就是在严密监护下,让他每天保持“趴着”的姿势12-16小时。
为什么“趴着”有用?
这背后是精妙的医学原理,杨永康解释道:
1.减轻心脏压迫:仰卧时,心脏会压在肺组织上。趴过来之后,心脏对肺部的压迫减轻,肺底部的肺泡更容易打开。
2.“水往低处流”:肺部炎症渗出液像水一样,在重力作用下会流向靠近胸骨的肺前部。趴过来之后,这些“水”离开了原本被压迫的肺背部,使得背侧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参与气体交换。
3.改善通气均匀:就像摇晃一个装满糖果的瓶子,趴卧姿势能使通气在肺部更均匀地分布,让更多健康的肺泡工作起来。
简单说,俯卧位通气就是通过改变体位,利用重力引流肺部积液,让“浸水的海绵”重新变干爽,让更多肺泡复工,极大地改善氧合。
然而,让一个全身插满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胃管、尿管的危重病人安全地“趴过来”,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需要高度专业技术的“大工程”。
杨永康介绍道:首先,需要团队协作:通常需要5-7名医护人员同时协作。有人负责稳定患者的头部和气管插管,有人负责保护各种血管通路,有人负责整体翻身。
其次,精细摆放:患者的头部会垫上特殊软枕,偏向一侧;身体各处受力点(如胸部、髋部、膝盖)都会用软枕支撑,防止皮肤压伤。
再次,全程监护:在整个俯卧期间,医护人员会寸步不离,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和血氧变化,并及时进行吸痰等操作。
李先生在ICU期间,共成功进行了4次俯卧位通气治疗,累计趴了超过60个小时。每次俯卧位治疗后,李先生的血氧饱和度都有明显提升,肺部影像学检查也显示病灶逐渐吸收。经过一个多月的综合救治和4次坚持不懈的“趴睡”治疗,他的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呼吸功能大幅改善,成功脱离了呼吸机。最终,他顺利转出ICU,前往普通病房继续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他的成功脱险,是ICU团队精湛技术和不懈努力的成果,也体现了俯卧位通气这一特殊疗法在救治危重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巨大价值。
杨永康最后提醒:俯卧位通气是一项专业的重症治疗技术,切勿在家中对呼吸困难的患者自行尝试。但它告诉我们,医学有时需要打破常规思维,一些看似简单的改变,或许就能为患者打开一扇生命的希望之窗。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重症医学科 高欢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高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