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 | 孩子老清嗓、夜咳、口气重?医生提醒:警惕“鼻后滴漏综合征”!

“医生,我家孩子最近总清嗓子,还老是咳,吃了感冒药也不见好,这是咋回事儿呢?”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门诊并不少见。连日的阴雨和昼夜温差变化,让很多孩子的鼻咽部受凉,出现清嗓、咳嗽等不适。

虽然今天天气转晴、气温回升到20℃以上,但这种晴好只是短暂的“中场休息”——气象部门预计,明天起新一轮降雨又将上线。加上昼夜温差拉大、早晚寒凉、白天温暖的反差,孩子的上呼吸道更容易受到刺激,鼻炎、咽炎和“鼻涕倒流”等问题也随之高发。

夜里“嗯哼”个不停,

原来是鼻涕在“倒流”

7岁的乐乐就是其中一个。妈妈说,孩子这段时间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老清嗓子、断断续续地咳嗽,“咳嗽也不重,但那种‘嗯哼嗯哼’的声音一晚上能反复好几次,像嗓子里有痰,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

除此之外,乐乐偶尔还会抱怨耳朵有点闷,或者说感觉有东西在鼻子后面堵着。夜里平躺时症状尤其明显,有时甚至能被憋醒。早晨起床后,乐乐还常说喉咙“黏黏的、不舒服”,口气也变重了。

在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就诊后,张思叶主任通过常规检查发现:乐乐的鼻腔和咽喉之间,有大量黏稠分泌物在流动——原来是典型的鼻后滴漏综合征。

简单说,就是鼻腔里的“鼻涕”没往前流出,而是偷偷顺着鼻腔后壁流到了嗓子里。这些分泌物会持续刺激咽喉,引起异物感、清嗓、甚至阵发性咳嗽。

而像近期这种“晴一阵、雨一阵、早晚温差大”的天气,最容易导致鼻黏膜反复充血、水肿,让“鼻涕倒流”更容易找上孩子。

科学诊疗:

中西医结合让孩子轻松呼吸

张思叶主任通过乐乐的鼻内镜检查进一步确认:鼻腔黏膜轻度肿胀,并伴有分泌物滞留,属于早期的鼻窦炎表现。

“孩子的情况还在轻度阶段,通过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张主任解释说,“如果是成年人,出现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结构性问题,需要考虑手术干预;儿童正处于发育期,我们更注重功能调理和炎症控制。”

于是,张思叶主任为乐乐制定了中西医结合鼻炎鼻窦炎“双新体系”个体化治疗方案:

✅ 通过鼻负压置换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滞留分泌物;

✅ 配合中药鼻腔冲洗,清除黏稠分泌物、消肿抗炎;

✅ 同时进行压缩雾化吸入药物,减轻鼻腔与咽喉黏膜水肿;

✅ 再结合中医靶向穴位透药与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黏膜修复;

✅ 最后进行鼻腔上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经过一个疗程的规范治疗,乐乐的清嗓、夜咳症状明显好转。妈妈笑着说:“孩子晚上终于能一觉睡到天亮,不再‘嗯哼’个不停了!”

家庭护理:小细节也能帮大忙

张思叶主任提醒,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日常护理同样关键——

➤ 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 保持居家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理灰尘、尘螨和霉菌,减少过敏原积聚;

➤ 花粉季节或雾霾天气时,减少外出,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果,不偏嗜冷饮或辛辣刺激食物;

➤ 适当进行鼻腔盐水冲洗、漱口,帮助清除分泌物,保持鼻腔湿润通畅。

日常生活中,家长若能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信号、科学干预,就能有效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健康提醒:

昼暖夜凉,更要护好“呼吸通道”

张思叶主任表示,近期气温波动大,白天暖、早晚凉,家长在关注衣物增减的同时,也要留意孩子的鼻腔健康。

孩子若出现频繁清嗓、夜间咳嗽等症状,往往与鼻腔分泌物倒流有关。及早就诊、规范治疗,才能防止炎症反复。

儿童多以中西医结合的系统治疗为主,通过改善鼻腔环境、调理黏膜功能,往往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

在此也提醒各位家长:趁着雨歇的这几天,保持鼻腔清洁、规律作息,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降雨提前“加把防护伞”。

来源: 耳鼻喉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