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化学创造“新空间”的三位先驱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M・亚吉,以表彰他们开发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的开创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用“为化学创造了新空间”这句评价,精准概括了这项成果的核心价值——它不仅诞生了一类新材料,更重塑了人类设计分子材料的思维方式。
一、MOF是什么?分子尺度的“晶体宫殿”
金属有机框架是一种精巧的“分子建筑”,其结构原理堪比微观世界的“搭积木”:
结构组成:以金属离子(如铜、锆离子)为“角点”或“支柱”,以含碳有机分子(如四臂状分子)为“横梁”或“连接链”,通过化学键自组装成三维晶体结构。
核心特征:内部布满规则空腔,且具有三大优势
a.超高比表面积:最高可达7800㎡/g,几克材料的表面积能覆盖一个足球场,远超活性炭等传统材料;
b.可定制性:更换金属离子或有机分子,就能调整孔径大小与功能,像建筑师设计房屋一样定制材料特性;
c.柔性与稳定性:部分MOF能像“呼吸”般可逆形变,且亚吉合成的MOF-5可在300℃高温下保持稳定。
这种结构让MOF成为“分子海绵”,能吸附、储存或分离气体、液体分子,为解决能源、环境难题提供了新工具。
二、先驱者的突破:从理论到实用的跨越
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验-应用”链条:
1.理查德・罗布森(理论先驱)
1989年,他首次用铜离子与四臂有机分子合成出有序空旷的晶体结构,宛如“分子宫殿”,并在论文中提出“通过设计构建新材料”的思路,为MOF领域奠定理论蓝图。当时的结构虽不稳定,却打开了分子设计的新大门。
2.北川进(功能探索者)
1990年代,他通过实验证实气体可自由进出MOF空腔且不破坏结构,首次发现MOF的“柔性特征”,并提出“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概念,为MOF的动态功能应用(如气体分离)奠定基础。
3.奥马尔・M・亚吉(实用推动者)
被称为“MOF之父”的他,1999年合成出标志性的MOF-5,解决了早期材料稳定性差的问题;更提出“网状化学”理论,将材料合成从“试错法”升级为“拓扑蓝图设计法”,推动MOF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他还开创了MOF在储氢、碳捕获等领域的应用方向。
三、改变世界的应用:从沙漠取水到癌症治疗
MOF的潜力已渗透到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
1.应对水资源危机
空气取水:在相对湿度仅30%的沙漠地区,MOF可吸收自身重量80%的水分,为干旱地区提供饮用水来源;
污水净化:能高效吸附水中的“永久污染物”PFAS(全氟化合物)和抗生素残留,净化水质。
2.助力清洁能源与碳中和
气体储存:在77K(液氮温度)下储氢量达7.5wt%,可用于氢能源汽车储气;还能安全储存砷化氢等有毒气体,降低工业风险;
碳捕获:吸附发电厂、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或直接从空气中捕捉温室气体,转化率最高达97.7%。
3.推动医疗与催化革新
药物载体:作为姜黄素等药物的载体,可将其生物利用度提升3.2倍,还能追踪药物在体内的运动路径;
高效催化:中国科大团队发现锆基MOF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根的效率,是传统催化剂的4.6倍。
四、科学意义:化学研究的“方法论革命”
MOF的诞生不仅是材料创新,更改变了化学研究的逻辑:传统化学依赖“混合物质-偶然发现”的试错模式,而MOF技术实现了“理性设计-定向合成”的跨越——化学家可在分子层面“规划空间”,按需创造材料。
如今,全球已有数万种MOF被合成,仅中国就有超过100个实验室投身相关研究。从实验室到产业界,这种“分子建筑术”正让化学从“认识物质”走向“创造物质”。
来源: 宁夏机械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