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八圈环流“大气传送带”:如何影响全球气候?
钱维宏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从传统 “三圈环流” 到 “全球八圈环流” 的发现,不仅是大气运动规律的精细升级,更揭示了大气与气候之间更复杂的关联。这一全新的环流模型,如同为全球气候系统装上了 “更精密的齿轮组”,通过调整热量、水汽的输送路径,影响着不同纬度的温度、降水、极端天气,甚至两极的海冰变化。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从高纬度气候失衡、中低纬度降水格局调整、极端天气频率变化、海冰 - 大气反馈强化四大核心维度展开。
一、重塑高纬度气候:两极 “冷暖分化” 的关键推手
在传统“三圈环流”中,高纬度仅靠 “极地环流” 维系热量平衡;而“八圈环流”新增的 “北极环流” 与 “南极环流”,直接打破了这种平衡,成为南北两极气候 “背道而驰” 的核心驱动力。
1. 北半球高纬度:增暖与海冰消融的 “加速器”
北半球的四圈环流包括哈得来环流(Hadley cell)、费雷尔环流(Ferrel cell)、极地环流(Polar cell)和新增的 “北极环流(Arctic cell)自1989-1990年以来都具有长期异常变化的趋势 [1]。北极环流的中心位于对流层低层(对应低洼的北冰洋),其长期变化趋势与极地环流形成 “反向联动”—— 近几十年观测显示,北半球极地环流增强、北极环流减弱,两者共同推动高纬度大气的 “升温效应”:
·极地环流增强,意味着从低纬度向北极输送的暖湿气流增多;北极环流减弱,则削弱了北极冷空气的 “锁闭能力”,使得暖空气更易在北极堆积。
·这种环流变化直接导致北极对流层出现 “上下双层增温”,底层增温速度达1℃/10 年,成为全球增暖“北极放大效应” 的重要大气背景。
·大气增暖又进一步触发 “海冰 - 气温正反馈”:海冰消融后,海洋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加剧地面增温,反过来加速海冰减少 —— 而这一切的初始 “动力调节”,正来自北极环流与极地环流的协同变化。
2. 南半球高纬度:降温与海冰增多的 “稳定器”
与北极不同,南极环流的中心位于对流层上部(对应高耸的南极高原),其环流强度与结构变化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特征:
·南极环流与极地环流的协同作用,使得南半球高纬度(53S以南)对流层中下部出现显著降温(中心降温速度达 -1℃/10 年),且降温趋势直接传导至地面 [2]。
·地面降温抑制了海冰消融,甚至促进海冰扩张 —— 除罗斯海局部受特殊环流影响增暖外,南极大陆边缘多数海域海冰呈增多趋势。
·南极高原的地形(平均海拔 2000 米以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环流效应:高空的南极环流能更高效地将冷空气 “约束” 在南极地区,形成与北极完全相反的 “冷化趋势”。
可以说,南北两极新增的 “极地环流”(北极环流、南极环流),是导致南北两极气候 “冷暖分化” 的关键齿轮 —— 它们的存在,让原本对称的高纬度环流系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候效应。
二、调整中低纬度降水:雨带偏移与干湿格局重构
中低纬度的气候核心是 “水热分布”,而八圈环流通过改变哈得来环流、费雷尔环流的强度与位置,直接影响雨带的移动和干湿区域的划分。
1. 哈得来环流:副高 “失衡” 引发的降水异常
哈得来环流是热带地区的 “主环流”,其下沉支对应副热带高压带(干旱区),上升支对应赤道多雨带。在八圈环流模型中,南北半球哈得来环流的长期变化呈现 “不对称性”:
·北半球哈得来环流增强更显著,导致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如北太平洋副高、北大西洋副高)的强度、范围均大于南半球;而南半球哈得来环流的下沉支则向南偏移,使得南半球副高增强中心南移至45°S附近。
·这种 “副高失衡” 直接引发降水格局变化:北半球副高控制区(如美国西南部)干旱化趋势加剧,夏季雨带更易向北推进(如中国长江流域梅雨期缩短,而西北、华北、东北降水增多);南半球副高南移则导致南美洲南部、澳大利亚南部降水增多,而热带草原区干旱风险上升。
2. 费雷尔环流:中纬度 “西风带波动” 与极端降水
费雷尔环流是中纬度的 “间接环流”,其强度变化直接影响西风带的稳定性。在八圈环流背景下,费雷尔环流与高纬度环流(传统极地环流+新增极地环流)的相互作用更复杂:
·北半球高纬度增暖导致南北温差减小,削弱了西风带的 “约束能力”,使得西风带波动加剧(如阻塞高压、切断低压频发)—— 这会导致中纬度地区(如欧洲、中国东北)极端降水增多(暖湿气流更易北上),同时寒潮过程减少但强度增强(冷空气 “阶段性爆发”)。
·南半球高纬度降温则维持了较强的南北温差,西风带更稳定,中纬度地区(如新西兰、南非)降水变率较小,但极端低温事件更频繁。
简言之,八圈环流通过调整中低纬度环流的 “对称性”,让全球雨带从 “均匀分布” 转向 “区域失衡”,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和生态系统稳定。
三、加剧极端天气:环流 “异常模态” 的放大效应
八圈环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环流强度存在日循环(24 小时)和年循环(365 天)”,而实际天气是 “环流平均态 + 扰动” 的结果 —— 八圈环流强度和位置异常趋势反映了天气扰动的累计放大,进而引发更频繁的极端天气。
1. 高纬度环流异常:寒潮、热浪的 “幕后推手”
·北半球北极环流减弱时,北极冷空气更易突破 “西风带屏障” 南下,导致欧亚大陆、北美东部爆发强寒潮(如 2021 年美国得州寒潮);而当极地环流增强时,暖空气持续北输,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则会出现罕见热浪(如 2020 年西伯利亚热浪,极端气温达 38℃)。
·南半球南极环流增强时,南极冷空气更易向中纬度扩散,导致南美洲南部、澳大利亚南部出现极端低温和暴风雪(如 2022 年阿根廷暴风雪);而环流减弱时,罗斯海附近暖湿气流增强,引发局部冰川融化和暴雨。
2. 低纬度环流异常:台风、季风的 “强度升级”
·北半球哈得来环流增强,会导致热带洋面(如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海温升高,为台风(飓风)提供更多能量,使得台风强度增强、登陆时破坏力更大(如 2023 年超强台风 “杜苏芮”)。
·南半球哈得来环流增强的趋势中心南移则改变了季风环流的路径,如印度洋夏季风更易向西偏移,导致印度西部、非洲东部降水增多,而东南亚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加剧洪涝与干旱的 “两极分化”。
四、强化海气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 “连锁反应”
八圈环流不仅是大气内部的 “运动规律”,更是连接大气、海洋、海冰的 “桥梁”—— 其变化会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引发全球气候系统的 “连锁反应”。
1. 海冰 - 大气反馈:环流与海冰的 “双向绑定”
如前所述,北半球高纬度环流(极地环流增强、北极环流减弱)→大气增暖→海冰减少→海洋吸热增多→进一步增暖,形成 “正反馈循环”;而南半球高纬度环流→大气降温→海冰增多→海洋反射增强→进一步降温,同样形成 “正反馈循环”。
·这种 “双向绑定” 使得两极气候趋势更难逆转:北极海冰减少速度加快(近 40 年夏季海冰面积减少约 40%),而南极海冰总体稳定甚至略有增加,两者共同影响全球海平面(北极海冰消融不直接抬升海平面,但冰川融化会;南极海冰增多则暂时 “储存” 水分,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
2. 洋流 - 环流耦合:全球 “热量输送带” 的调整
大气环流与洋流是全球热量输送的 “双引擎”。八圈环流中高纬度环流的变化,会改变风对洋流的 “驱动力”:
·北半球西风带波动加剧,导致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的分支)强度不稳定,时而增强(输送更多热量至欧洲),时而减弱(引发欧洲降温)—— 这种变化可能影响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 的稳定性,而 AMOC 是全球气候的 “关键开关”,其减弱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紊乱。
·南半球西风带稳定且偏强,维持了南半球西风漂流的强度,使得南大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增强(冷水更易下沉,储存更多碳),但也可能加剧南极冰川的融化(暖流更易侵入南极大陆边缘)。
总结:八圈环流 —— 理解全球气候的 “新钥匙”
全球八圈环流的发现,打破了传统三圈环流 “对称、稳定” 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复杂、更动态的大气运动系统。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本质是 “通过调整环流的强度、位置和对称性,改变热量、水汽的输送路径,进而引发高纬度冷暖分化、中低纬度降水失衡、极端天气加剧和海气相互作用强化”。
如今,当我们面对 “北极放大效应”“副高异常”“极端天气频发” 等气候问题时,八圈环流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更精准的 “分析工具”—— 但仍有诸多谜题待解(如环流与地面气候的 “因果关系”、不同环流圈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八圈环流,不仅是大气科学的理论突破,更能为未来气候预测、防灾减灾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总之,科学界要把探寻真理放在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 Qian WH, Wu KJ, Leung JC, Shi J (2016) Long-term trends of the Polar Arctic cells influencing the Arctic climate since 1989, J Geophys Res Atmos, 121, doi:10.1002/2015JD024252.
[2] Qian WH, Wu KJ, Leung JC (2019) Antarctic sea-ice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vertical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t J Climatol 39: 5380-5395.
来源: 钱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