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定要住北平……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
——节选自老舍《住的梦》
老舍笔下北平的秋,是一场让人想扎根其中的梦:红叶染山,菊香漫街,残荷带露,每一笔都写着对季节的眷恋。而这场梦里,藏着一个更生动的注脚 ——‘捡秋’,这种习俗是农耕文明中 “顺天应时” 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间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鲜活见证。
“捡秋”,是秋天独有的温柔仪式。它不是刻意的索取,而是人与自然在秋日里的默契互动:是路过山脚时,弯腰拾起一片刚飘落的落叶;是在菊花丛旁,轻拈一瓣,指尖沾着阳光晒过的香;是泛舟湖面,顺手捞起一片残荷……它让秋天从 “远观的美景” 变成 “可触的实在”,让老舍笔下的文字有了掌心的温度。
眼看着阵阵秋风拂过原本郁郁葱葱、满目翠绿的树叶,一场关于树叶的奇妙变革正在悄然上演——它们的颜色正在发生变化。不知道你思考过这个问题没:为什么有些树叶变黄,而有些树叶变红?让我们在捡拾中读懂季节的语言。
“捡秋”活动。来源:央视新闻
叶黄素,黄;花青素,红
我们知道,树叶需要光合作用来维持植物生命,而树叶中的叶绿素正是采集阳光的重要成分,正如其名,叶绿素就是树叶呈现绿色的原因。但除了叶绿素,叶子中还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等多种色素,这些色素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改变。
天气变凉时,树叶中的叶绿素开始分解直至消失,树叶失去叶绿素之后,其中原本存在的叶黄素会显示出自己的本色,这就是一些树木的叶子在秋季变成黄色的原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银杏树叶。
但是有一些植物的叶子含有花青素,叶片则会变为红色,比如枫叶。
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在树叶中化学性质不稳定,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但是在秋天,它们却摇身一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稳定、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花青素苷”。当叶片绿色消退后,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片就会变红了。
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花青素苷,而树木只有到了秋季才能攒够这种糖的数量。
当然,除了叶绿素的退化、花青素的显露,树种和遗传因素等也在树叶变色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的飘落是因为树的不挽留?
植物的叶子在生物圈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利用太阳能来合成营养物质,并把氧气排入大气层,但这只有在存在着热、水分和光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当寒冷来临的时候,叶片如果依然处于积极工作状态,植物就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在空气和土壤温度降低时,寒冷会把其细胞中的水变成冰,由于水在冰冻时会膨胀,因此含有水分的树叶在冬季极易破裂。
如果这些树叶不掉落,它们在冬天也无法为树木提供养分,反而会给树木带来危害,比如:树叶过多过厚可能会使树木容易被风刮倒,如果叶子上有积雪也容易使树木折断,叶子引来的虫害也可能危害整棵大树。
为防止这一点,摆脱多余的水分,植物落去叶子,是进行自我保护的手段。
有趣的是,落叶并不是简单地被风吹掉的,而是由树木的调节系统严格控制的。随着白天日照时间的缩短和温度的逐步降低,树木开始促使树叶脱落:
第一步:植物向叶子输送水及叶子向植物输送营养物质的管道被封闭;
第二步:脱落酸、乙烯等物质会逐渐增加;
第三步:叶柄和枝条之间开始长出称为脱落层的细胞,这些细胞像一把小刀,缓慢地将树叶和树干切割开而不留下开放性的伤口。
至此,叶与树“和平分手”。
部分落叶介绍。来源:《落叶观察手册》安田守著
带刺的尖栗、掉落的松塔、飘香的桂花、金黄的银杏……当你踏入大自然的怀抱,礼物一定不会“缺席”,随意一捡,便能将整个秋天装进口袋。
这些被捡起的秋物,其实都是老舍所描写的鲜活碎片。那片夹在书中的枫叶,还带着西山的红;那捧收在瓶里的桂香,仍藏着菊丛的暖;那枚攥在手心的松塔,正凝着北海的风。“捡秋”捡的从不是简单的物件,而是把秋天的梦,酿成了能揣在怀里的温度。
参考资料:
[1]岸芷汀兰,钱小华.为什么秋天很多树叶变黄[J].十万个为什么,2016 (11).
[2]李学真.叶落知秋[J].植物杂志,1983 (05).
供稿单位: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电脑报出版分公司
记者:叶家余
审核:陈 鑫、杨建华
审核专家: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