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闲置地块能不能改建成社区公园?”这是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但如果这块地曾是农药厂旧址,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历史上遗留了大量农药生产场地,这些“退役”厂区的土壤和地下水中,可能藏着几十年未降解的农药成分和重金属,就像“地下化学拼图”,每一块都可能带着“毒性”。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学院等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全国性调查揭示:我国农药工业场地超80%存在复合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均有健康风险,但现有修复技术已能让部分场地“安全重生”,未来或可改造成公园、学校,真正实现“还地于民”。

城市“闲置地块”的秘密:每10块农药厂旧址,8块藏着“混合毒素”

在城市扩张中,许多老旧农药厂搬迁后留下的地块,成了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却可能是“带毒的蛋糕”。这些场地在数十年生产中,农药原料、废水、废渣通过渗漏、排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形成复杂的“污染档案”。

研究团队分析全国多地数据发现,这些场地的污染有个显著特点:**“复合污染”成主流**——每10块场地中,就有8块同时检出2种以上污染物,最常见的组合是“有机氯农药+重金属”(如六六六+镉),就像“化学拼图”里混进了不同颜色的“毒块”,每种污染物有不同的降解难度和毒性(Fig.2a)。更麻烦的是**“污染深度”**,土壤污染最深可达10米,地下水污染则像“地下暗流”,随水流扩散形成“污染晕”,最远能蔓延到场地外300米(Fig.3a、b)。“就像给土地做‘CT’,发现‘病灶’不止一处,还可能‘转移’,修复时得‘精准定位’。”团队负责人举例,某南方农药厂旧址修复时,原以为只需处理表层土壤,结果钻探发现地下5米处仍有高浓度农药残留,差点留下隐患。

修复技术“工具箱”:哪种方法能最快“拆弹”?

面对这些“地下化学炸弹”,我国已发展出多种修复技术,就像“工具箱”里的不同工具,各有擅长。研究显示,土壤修复常用三大类技术:原位化学氧化(占比超40%),通过注入氧化剂(如双氧水)“原地解毒”,适合深层污染,效率高但成本较高;异位填埋(占比约30%),把污染土挖走运到专业场所处理,适合高浓度污染,但需大量土方运输;生物修复(占比约20%),靠微生物“吃掉”污染物,成本低但周期长(Fig.4a、b)。

地下水修复则像“给地下水洗澡”,常用“抽出处理法”(抽水净化后回灌)和“渗透反应墙”(在地下建“过滤墙”,污染物流过时被吸附降解)。某北方场地用渗透反应墙修复后,地下水中有机磷农药浓度从超标100倍降到安全值以下,仅用2年(Table 2)。“就像修水管,堵不如疏,让地下水自己‘流过’净化系统。”团队成员解释。

修复时最怕啥?气味投诉、碳排放、极端天气成“新拦路虎”

但“拆弹”过程并不顺利,新挑战让工程师们头疼。气味扰民是头号难题——修复时污染物降解会释放刺鼻气味,某场地周边居民投诉率一度达70%,现在工程师给修复区“戴双层口罩”:先用密封膜盖住污染区,再通过管道收集气体,经生物滤池除臭后排放,投诉率降到5%以下;碳排放压力也不小,异位修复每吨土运输碳排放约10公斤,研究提出“低碳修复方案”,比如用太阳能驱动修复设备,某项目能耗降低30%;极端天气添乱,去年南方暴雨导致某场地修复区积水,污染物随雨水扩散,团队现在设计“雨水导流槽+应急抽排系统”,就像给修复区“撑雨伞”(3.4节)。

从“毒地”到公园:修复后的土地能放心用吗?

公众最关心的是:这些地修复后能做什么?安全吗?研究指出,只要严格按标准修复,场地完全能“重生”。例如,某东部城市农药厂旧址修复后,建成社区公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老人在树下下棋,成了“城市绿肺”。“就像给土地‘治病’,只要‘疗程够、复查严’,就能恢复健康。”团队强调,未来需建立“修复后长期监测”机制,比如在场地埋入传感器,实时监测污染物变化,让公众“看得见安全”。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农药厂旧址的污染现状,更给出了“问题-方案-民生”的全链条答案。未来,随着修复技术的优化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更多“毒地”将变成公园、学校、住宅,真正实现“土地安全,百姓安心”。

来源: FESE Message